“外国汽车厂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且更倾向于销售技术相对较老的产品。即便国内厂商有心开发车对车系统,但如果每辆车中仅有5辆能进行通信,这项技术也没什么实际价值了。”

车辆间通信、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

中国的一家大型汽车生产商正在测试一种车辆及交通信号灯间的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在预防交通事故的同时,还能缓解交通拥堵。虽然在中国国内还未出现相关技术标准,但来自该公司透露可能在年实装车对车通信,这比很多美国厂商都要超前。

长安汽车是一家位于中国中部地区重庆市的一家国有汽车制造商,他们设在美国密歇根州普利茅斯的研发中心正在对“车对车”(V2V)与“车对基础设施”(V2I)技术进行测试。该公司并未在美国市场销售汽车,且表示无意进入美国市场。但其正在美国进行的测试表明了他们非常看好这种技术在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

车对车技术最早出现在美国和欧洲,是一种低成本且有效的车辆防撞与交通流量管理方式。配备了这种技术的车辆会进行有用信息自主广播,包括位置、速度、行进方向,车载电脑会分析这些信息,对即将发生的碰撞进行预判断,从而发出警示。有些公司还在开发海关通信系统,以使商用车辆能高效快速通关。

由于该技术在密歇根州安阿伯市上千辆车上的成功实践,美国交通部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颁布相关技术标准。这项技术将于年首次装备卡迪拉克的一款高端车型,最终可能在全美生产的新车中进行推广。中国的路线图相比之下显得不太清晰,虽然政府在进行车对车技术的研究,但并未有实际应用的迹象。

我在安阿伯市亲自体验了长安汽车,是一辆型号为CS35的小型SUV,配备了车对车技术及车对基础设施技术。这辆SUV安装了无线发射器和接收器,并与仪表盘上的一台安卓平板电脑相连接。当一辆同样装备了该技术的汽车从存在盲区的路口快速向我们接近时,车辆发出了警示。另一次警示发生在车辆通过急弯速度过快时,这得益于附近一个路灯发出的信号。

车对车技术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推广普及。中国现在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机动车人均拥有量扔远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且技术发展也略显滞后。

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约翰·哈尔维斯顿(JohnHelveston),主要研究中国电动车市场,他说外国汽车厂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且更倾向于销售技术相对较老的产品。即便国内厂商有心开发车对车系统,“如果每辆车中仅有5辆能进行通信,这项技术也没什么实际价值了”,他说道。

此文由MITTechnologyReview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官方







































什么药治疗白癜风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qiandaiz.com/plmsjj/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