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
全文共字,完成阅读约16分钟

感恩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自年起被定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此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来到美国后,由于受到印第安人的帮助,最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按照宗教中的传统风俗,他们便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借此表达对印第安人的援助,邀请他们一起欢度节日,这便是感恩节的诞生缘由。

近年来,感恩节在我国也变得逐渐流行起来,特别是许多年轻人,会借此节日相聚欢庆,以此表达对身边亲友的恩情。事实上,我国虽然没有特定的感恩节,但感恩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着深厚渊源,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并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儒家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感恩思想可谓是儒家文化的血脉,它主要渗透于方方面面的伦理关系中,比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以及夫妻关系等。儒家通过仁、义、礼、智、信来建立各种关系秩序。究其根本,这些思想的核心皆是感恩。

儒家十三经中的《孝经》在第一章中便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的身体发肤都是父母所赐予的,不能对之伤害,这是孝的开始。同时,人生在世,也要有所建树,光宗耀祖,这是孝的根本。此外,孝道要从侍奉父母到忠于国家,这才是孝的终极目标。孔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是德行的根本。

孝道在儒家思想中被多次反复强调,《孝经》第九章中提到: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孔子认为,在人的各种行为中,没有哪种行为比孝道更为重要。相传周公在郊外祭祀时,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时,又把其父文王配祀天帝。可见,他几乎将孝道发挥到了极致。

之所以要崇尚孝道,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出于人类本能的天性。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这种恩泽尤为厚重。因此,那些不善待自己父母而善待别人的行为是违背道德,不敬重自己父母而敬重别人的行为叫违背礼仪。真正有德行的人会以孝为首,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百善孝为先”。

从上述文字中也可以知道,儒家中的感恩思想也衍生到了祭祖文化中,古时讲的“敬天法祖”即是对这一思想的诠释。我国的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以及重阳节皆与祭祖有关。《礼记》中所讲的“报本反始”即是如此,通过对祖先的追思与尊奉来传达感恩之情,这也是我国的重要文化理念之一。

佛家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也许在许多人眼中,佛教修行远离六亲、不近红尘。而事实上,多部佛经中都曾强调过感恩的重要性。我们常会在佛教回向偈中听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说法,这里的“四重恩”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和三宝恩,它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有确切说明: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沈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经文中将父母之恩置为最首,认为供养千百神明都不及一念孝心。可见佛家与儒家同样注重孝道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没有心存感恩,更不用提及其他恩德了。

佛经中关于孝道与感恩的论述很多,比如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到:“常乐供养出家之人,能令国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见有胜己不生嫉妬,见己胜他不生憍慢,知恩报恩,小恩大报。能伏诸根,净于三业。……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经中认为知恩知报可以让人培植福泽,其中同样将父母之恩置于众恩之先。

《增壹阿含经》中认为父母恩重,不可不报:“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也提到供养父母功德无量,知恩图报才能修得福泽:“若欲证得此三昧者,先应修福,集诸善根,谓常供养佛法僧众,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贫穷苦恼无救无归可悲愍者,摄取不舍,乃至身肉无所悋惜。何以故?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正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供养父母和上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又常愍济诸苦众生,菩萨由此广大善根,永不退失。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报恩,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七处三观经》中认为世间最难得的两种人就是施恩与报恩之人:“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复不忘恩。”《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中则强调“有恩必知、知恩必报”,并且认为修习三昧者应该做到“知恩不忘,心常念报。”

此外,佛教一直也倡导众生平等,所以佛经中的报恩思想不仅限于人类,认为动物也是懂得感恩的,例如《杂阿含经》就讲到:

彼野狐者,疥疮所困,是故鸣唤。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佛陀认为动物无异于人,也是有感情的,动物获得了帮助也会懂得感恩。这也间接说明了佛教中的“缘起说”:万事万物因缘而成,依缘而在,没有谁是独立的个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都是社会性群体,谁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帮助他人实际也就是帮助自己。这其实也就是佛教四恩中的“众生恩”,所谓众生是指一切有情的生物,正是因缘让我们与诸众生相会相识,也正是这些缘分造就了当下的我们。除了经文中的各种论述外,佛教中的盂兰盆节也是为了孝亲报恩,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平民百姓会去上坟祭祖,追思故亲。而佛教徒则会在此日举行法会,供养僧众,并回馈父母恩,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作“佛欢喜日”。道家文化中的感恩思想道家文化中同样也有感恩思想,但与儒、释二家略有不同。如果说儒家注重“伦理观”,佛家重视“缘起说”,那么道家则更侧重“无为而治”。《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讲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人要培养清静无为的道德观,无论事之大小,都要学会以德报怨。

正是因为道家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因此也提出了“圣人无常心”的说法,在《老子》第四十九章中是这样解释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认为,符合“道”的圣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以百姓为中心。无论一个人善与不善、诚信与否,圣人都要以善良诚信来对待,那么这样天下之人也都变得善良而有诚信了。可见,道家中的感恩思想不仅仅是以德报怨,甚至到了忘我无心的境界。这种感恩观看似抽象,实际上也是敬畏天地、崇尚自然的体现。

当然,道家同样也倡导孝道的重要,其中比较经典的文字就是《报恩宝诰》:“玄元应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众生,有相脱生。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怜我父母,日渐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宗祖,早得超生。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报恩教主。佑圣真武,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道家与儒释二家一样注重孝道,父母之恩不可不念。

思考与小结不难看出,感恩思想在儒释道文化中几乎无处不有。除了这三家思想外,我国其他文化领域里也不乏对知恩感恩的颂扬。比如《战国策》中提到知恩的重要性:“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人要懂得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泽,而不能总是把自己对别人的帮助记挂于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传达了对先帝的知遇之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诗经·小雅·蓼莪》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倍加赞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们常讲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也是源于《诗经》。而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以短短几句诗文传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与恩情。

感恩节虽源于西方,但感恩思想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属,我国各个领域的传统文化里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流淌在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里,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不仅是和谐家庭的核心,也是文明社会的纽带。因此,每个人都要善待他人,懂得感恩。

灵光悟予感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dt/1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