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我是在微博上认识“南瓜博士”的。不久,南瓜博士李昕升老师寄来一本书,书名就叫做《中国南瓜史》。我作为一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看这书名就觉得着迷。仔细阅读一遍,发现这是一本吃瓜群众必备之书。以下,仅就个人阅读所及,谈谈自己的“吃瓜心得”。

李昕升《中国南瓜史》,作者赠,笔者摄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南瓜史的专著。全书除“绪论”、“结语”、“附录”、“后记”之外,共分8章。整个章节结构完全符合博士论文的写法。事实上,本书就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作者率先在学界开展南瓜史研究,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因而人称“南瓜博士”。

本书虽然名为“南瓜史”,但由于作者在农业大学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本书的写作又立足于农业史的角度,因此在篇章结构与探讨问题方面,既具有一般史学的特征,又带有农学研究的特色。

本书的重点是从农业史的角度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南瓜的起源,南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南瓜的品种资源,南瓜的名称辨析,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路线以及推广种植的过程,南瓜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的发展,南瓜传入和本土化的成因与影响。

先简要介绍一下本书的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交代本书的选题依据与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阐明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介绍本书的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指出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第1章讨论南瓜的起源与传播。首先,考证了南瓜的起源,澄清了以往关于南瓜起源的种种误说,证实南瓜起源于美洲;其次,讨论南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结果之一,南瓜的传播是伴随着近代大航海活动的兴起而流布于世界各地的。接着,作者讨论了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在这一部分的讨论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地方志的材料,将传入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

哥伦布,图源网络

第2章讨论了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吃瓜群众最关心的,还是概念界定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瓜,能够叫做“南瓜”?我的国地大物博,各地对同一物种的叫法差异极大,有时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之前有朋友曾经跟我吐槽说,我的国的某个地方,把白色的菜都叫做“白菜”,青色的菜都叫做“青菜”,外地人听了,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不过,限于中国古籍记载的特殊性,这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古籍中对“南瓜”不同称谓的记载。

第3章讨论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第二节在推广部分,又细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六大区域,第三节则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情况。

从第4章起,作者的讨论由侧重史学层面转向侧重科技层面。第4章讨论的是南瓜生产技术的本土化。作者划分了3个时段: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叙述。第5章讨论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本土化。同样分为3个时段,讨论了南瓜的贮藏、食用、药用、饲用以及其他利用方式。科技层面的探讨,一般来说比较无聊,但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却是必不可少。因为要想吃瓜,必先种瓜。

由于本书的定位是“中国南瓜史”,因此上述两章主要都在讨论南瓜的“本土化”现象。第6章接着分析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作者将之归纳为自然环境因素、救荒因素、移民因素、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经济因素等方面。

最后两章集中讨论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第7章分析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救荒备荒、农业生产、经济等层面;第8章则转向科技文化角度,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文化和文学创作等层面。

最后是结语。在结语中,作者展望未来的南瓜史研究还应深入挖掘南瓜文化的内涵、继续讨论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因素、分析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多方面影响、继续考察当代南瓜的生产与发展等方面。

附录部分收录了两份极有价值的表格:一为不同时期方志记载南瓜的次数,二为古籍记载南瓜一览表。

由上述篇章结构可以看出,本书确实是一部研究南瓜史的综合性著作,既有史学方面的分析(南瓜史),又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探讨(南瓜引种与本土化),体现出鲜明的农史研究特色(史学与科技的结合)。而后一点恰恰是专攻史学者所不具备的。作者对南瓜史的详细梳理,使得吃瓜群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南瓜的发展史——这是我们吃瓜群众应当深表感激的。

不过,作为第一部比较系统阐述中国南瓜史的著作,本书所作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只是开创性的和框架式的。好的意见我就不多谈了,以下仅就本人阅读所见,针对某些疑问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南瓜博士和读者参考。

作者在“绪论”部分指出,作为同样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无论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还是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都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dt/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