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ldquo蜀韵川腔rdqu
百年川剧的前世今生,流传着千年古城成都的城市记忆。8月11日至13日,电气工程学院“蜀韵川腔”社会实践队赴历史悠久的川剧传承都市——四川成都,对川剧发展传承状况展开了实地调研。 8月11日,团队在队长的带领下在四川成都就地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其余成员线上开展活动。团队首先到达四川省川剧院,在与相关负责人接触后,开始了对川剧的相关采访。负责人首先对川剧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唐代的蜀戏贯天下到现代川剧的形成,从川剧对各声腔的融合到西南地区的流行,从50年代的鼎盛到90年代台湾与成都的合作再到如今面临冷门小众化的考验,成员们在负责人的讲解中了解到,川剧是全国声腔的集大成者,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典范艺术,进一步意识到川剧传承的必要性,对如今川剧的现状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对于川剧如今的困境,川剧从业人员早已采取了多种传播方式来应对:小到抖音、快手、b站的多平台投稿,大到组织相关活动进校园,以让更多更广年龄段的人了解到川剧,但仍然无法改变其小众化,受众过于极端的现状;同时,由于各个川剧院缺少交流、民营川剧团的逐渐减少和三并措施(传统古装剧,新编古装剧,现代戏)收敛甚微等原因,川剧尴尬的境地没有太大改变,目前川剧的培养模式也由以前的从师带徒转变为现在的学院培养。在经过一下午的交谈后,成员们认识到了川剧传承的严峻性,更加严谨地思考了后续的实践活动。 当晚,小组成员到达了武侯祠的一家相当有名的川剧火锅店进行体验,川剧演员将变脸、戏腔和相关戏曲动作展现地淋漓尽致,最后以与观众的亲切互动收场,赢得了当场人员的一致好评。经过第一天对川剧的走访,小组成员对川剧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对后续的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思考,成员们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对川剧感兴趣,让川剧的传承不再那样被动。 8月12日,团队线下实践成员于上午抵达成都市天和路原筑商铺,在川剧艺术演员叶长敏女士的指导下进行了川剧表演学习体验。川剧文化博大精深,表演技艺门道颇多,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叶女士通过使用如水袖、团扇、折扇、手帕、刀剑、拂尘等川剧表演里常用的小道具,让团队成员配合特定的体现身段的台步,来体验川剧表演的魅力。实践队队员起初以为这些动作以及道具的使用应该极易上手,却不曾想等到实际操作时状况频出,即便动作渐熟,但也总是少了几分气质神韵,成员们不禁感叹川剧艺术表演的艰辛不易以及这些演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练习基本功的毅力和奉献。 结束川剧体验后,成员们对叶女士进行了采访。叶女士幼年通过电视爱上川剧,于8岁开始正式学习,仅基本功就练习了9年,在经历了重重筛选、“买断”职业生涯和诸多川剧团解散等历程之后依旧坚持着川剧表演。叶女士表示,川剧经历了中年一代演员的断代,由于川剧表演一要天赋,二要积累,三要演员自身的喜欢,所以要在断一代之后迅速恢复当年的繁华并不容易。但幸运的是,在政府等多方力量的重视之下,新一代川剧演员正在逐渐崭露头角,且每逢大戏,青年演员往往分为多组,每组都在老一代演员的亲自指导下进行排练,这也算是一种传帮带(四川话,即传承)。当问及创新时,叶女士提到,每年单位都会组织演员从老艺术家那里学习尚未在舞台上表演过的新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传承中创新,对于正在复苏的川剧来说,是最好的方式。在一上午的学习和采访中,川剧艺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而是活灵活现的姿态和唱腔,是演员们精彩川剧人生的真实写照,每一位实践队成员也由此真正融入了蜀韵川腔之中。 8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在指定地点集合并奔赴当日行程目的地之一——四川博物馆门口。在参观并了解了丰富的四川历史及文化之后,成员们进一步领悟到四川作为川剧发源地有着它独有的魅力。川剧是越余年韶华的民族艺术,是历史情蕴与现代精神的交响。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队员们来到了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锦里。身处充斥着川剧文化的街巷,队员们在品尝着美味菜肴的同时,也观赏到了一整场川剧艺术表演。在川剧茶艺表演中,茶艺师将掺茶动作融合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等技巧,令其充满玄机妙理奥妙;在手影戏表演中,演员靠手部动作加上肢体投影的改变,幻化成各种不同的影像,生动又不失细腻;在川剧变脸表演中,随着音乐的伴奏,一张脸刹那间变幻出十张之多脸谱,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表演结束之时,演员变出了最后一张脸谱——“哆啦A梦”,现场的气氛沸腾起来,观众们纷纷拍手称赞。川剧表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尽力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取材于民,并娱之于民。 8月14日上午,成员们对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进行了线上采访,咨询了关于川剧的继承保留、展现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当天下午,成员们赶往了梅花剧社,寻访老成都剧社蕴含的川剧魅力,在欣赏到精妙绝伦的川剧表演之后,队伍有幸采访到了一位从业四十多年但仍初心不改的木偶剧老艺术人: 问:请问您觉得自己的这一次表演与第一次表演有什么区别? 答:我从事工作四十多年,第一次表演时跟着团队演出,当时技术条件使得观众只能看到木偶本身,表演也比较机械古板,但随着科技的提高,我们的表演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让观众们在看到演员变脸的同时,也能看到木偶变脸。 问:请问您觉得需要演好木偶戏需要什么特质呢? 答:木偶戏中的木偶本身是没有灵魂的,我们要把自身具有的艺术赋予给它,把自己的肢体语言传递给木偶,这需要枯燥且艰辛的练习。同时,木偶戏演员还需要了解舞美、戏剧、音乐等各个方面,才能深入木偶,最终能够把自己所有的灵魂与木偶融为一体,给观众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演出。 问:请问您四十年如一日的打磨表演川剧的初心是什么呢? 答:木偶戏表演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所以我觉得民族艺术一定要传承下去,要更多人了解它、欣赏它,甚至是学它,我们也由衷的希望中国的非文化遗产能在我的手里发扬传承下去。 通过此次系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对川剧的特点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川剧以及其他的任何一种戏剧都在经受巨大的冲击,队员们希望竭尽自己的力量,发动更多人来了解川剧、欣赏川剧,让老一辈艺术家们创造的文化瑰宝能继续传承下去。 图 陈奕薇闵昕宇陈祎祺王圻卉 文 邓皓天陆思饶贺鑫练 排版 杨依林 审核 张丽君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c/11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看看,你的家乡是否也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