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年1月16日在济宁市兖州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历经考验、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区上下在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克难攻坚、拼搏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达到亿元,人均达到1.6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3%、达到4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累计超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家,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6.3%、达到亿元,利税年均增长6.4%、突破亿元。华勤集团、太阳纸业稳居中国企业强,落户世界强企业达到18家。全区利用区外国内资金突破亿元,成为全市首家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亿美元的县市区,先后创成橡胶制品、纸制品“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市”。在年全市四次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中均获得第1名,兖州工业园区综合实力跃居省级开发区第5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由8.7:59.3:32调整为7:56:37。工业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8%,全区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创出驰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21件、山东名牌16个,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服务业扩量提速,兴隆文化园试运营,全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家,引进9家商业银行,4家企业场外挂牌,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全省企业上市工作先进市”。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土地流转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60%,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高区创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区被确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全国供销电子商务示范区”。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累计投入64.7亿元,实施项重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4.5%。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泗河兴隆大桥、九州大桥、荆州路铁路桥和省道改线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4公里。维修小街巷98条,改造棚户区户、老旧小区个,奎星苑、旧关、北关安置片区多户居民回迁上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72%。1辆城市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新建公园绿地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1%。“五城同创”成效显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通过国家评审,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年度测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天,比上年增加56天;特别是全民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累计清理垃圾70多万方,拆除乱搭乱建25万平方米,顺利通过省级暗访。镇村建设提速晋档,累计改造农村公路公里,硬化村内道路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供水一体化,首批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新驿、小孟片区晋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颜店镇被确定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大安镇、新驿镇被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我区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区”。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生事业全面进步。财政预算内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到亿元,占总支出的7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达到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1%、达到元。在全省率先完成精准扶贫攻坚任务,名贫困群众按照现行省定标准脱贫。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2%以内。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提高到元,分别超出国家、省、市标准35元、30元、20元。实现城乡医保全覆盖,建立了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制度,累计投入5万元救助群众4多人。投资1.02亿元,建成社会福利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投资6.7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套,改造农村危房户。每年投入1.1亿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每年投入多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间营养餐全覆盖。投资6.9亿元新建36处中小学、10处幼儿园,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完成全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和兖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成招生。投资5亿元建成启用体育中心,圆满完成第23届省运会和第9届省残运会赛事承办任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建成启用,“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

——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顺利完成第十、十一届村委会和第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市”。圆满完成“六五”普法任务。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复人大代表建议件、政协委员提案件。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落实“四四”工作法,收集民意信息1.2万余条,解决实际问题余件;扎实开展“一月一点评”活动,提高了部门工作效能。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了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取消项行政审批事项。采取多种方式购买服务充实管理力量,治安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省级安全社区建设整体通过验收,连续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委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区政法干警、驻兖部队官兵,向在兖州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兖州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工作安排

未来五年是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速融入济宁都市区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不少,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增多,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我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压力相当大;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仍需提升,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距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中央作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为我们在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提质增速,一批产业高端大项目陆续建成,济宁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在我区布局,这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提速转型、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力支撑;尤为可贵的是,经过多年的磨砺和锤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思变求进、创新创业的愿望强烈、热情高涨,特别是企业家的境界更加高远、思路更加开阔,这为我们战胜困难、加速崛起提供了不竭动能。只要全区上下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放大优势、补齐短板,集中力量把我们的事情办好,就一定能够开创兖州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区实际,编制了《济宁市兖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及其《说明》已印发大会,请一并审议。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按照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部署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和“提前翻番、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防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左右,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始终把协调作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始终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突出生态宜居、节能环保,着力治气、治水、增绿,努力建设生态兖州、美丽兖州;始终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开放布局,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走出去,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始终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一)加快转型升级,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对接“中国制造”,努力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壮大园区实力。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按照省里要求,积极创新园区运行体制机制;加快完善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实施马青变电站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园中村改造;上半年建成启用创新大厦,迁入行政审批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产业高端、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开发区。引导企业完善规划、明晰路径、做大做强,形成干有方向、赶有目标、竞相发展的格局。南部支持两大集团科学发展、比翼齐飞,力争尽快整体过千亿;北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创5亿、10亿、20亿步伐,整体规模向千亿迈进。完善“一区多园”模式,高标准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新兴产业培植行动,集中突破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打造2—3个百亿、亿级产业集群。抓好镇街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严把投资强度,提高“亩产值”标准,清理低效闲置用地,实行一季一观摩、半年一评比,加快突破一批强镇立镇的项目,持续壮大镇域经济。

创优发展环境。叫响“墙内事经理做、墙外事区长办”的口号,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一企一策”助推企业发展。建立服务项目“直通车”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年内重点抓好个过亿元项目,完成投资亿元。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加大银企对接、税银合作力度,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金融风险监控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底线。全面落实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建设“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年内免费培训创业人员1人,新增市场主体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引进培养1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0名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和名紧缺高技能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办好“民营经济大讲堂”,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家,让有贡献的企业家有荣誉、有地位。

激发企业活力。深度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引导企业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加速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迈进,年内重点抓好60个工业技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化发展,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核心技术产权化、产业化,年内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0%以上。深入实施质量强企战略,培育更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山东名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提高开放水平。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深化以企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锁定欧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精准对接与兖州产业契合度高的跨国公司、民营巨头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培植壮大财源,发展“见税经济”,持续增强财力,年内新签约过亿元项目80个,其中过10亿的3个。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优进优出,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出口,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争取中东贸易平台在我区设立基地,打造对接中东市场的贸易桥梁。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全球输出产能、开拓市场、抢占资源,打造一批本土跨国企业,保持外贸进出口适度增长。

(二)补齐拉长短板,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突出服务业招商,以服务业提质扩量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突破文化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引擎,着力构建“一带一网”旅游发展新格局。发挥兴隆文化园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园区运营体制和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争创4A级景区;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对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丰富传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泗河综合开发、兴隆庄采煤塌陷地治理即帕兰王国生态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打造东部文化生态旅游带。以小孟梁村、新驿何村等美丽乡村片区为示范,变良好环境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休闲游,培育一批旅游特色村、示范户,打造西部休闲观光旅游网。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我区历史、文化、生态等各类资源,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书画古玩、演艺演出、文化创意等业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

壮大生产服务业。支持骨干企业主辅业务分离,突出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现代物流、设计研发、软件开发、商务服务,推动生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上半年启用众创大厦,建设电商产业示范园,设定入园标准、严把准入门槛,引进培育创新型、成长型电商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引导企业“+互联网”,推行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模式。抓住济宁新机场远期规划为4E级机场的重大机遇,超前规划空港物流设施,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项目,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

提升生活服务业。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站,开通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安装、维修、家政等上门服务。提升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发展水平,加强息马地等农贸市场建设管理,规划建设4—6处便民疏导点,方便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引导房地产企业改善住房供给结构,以去库存为抓手,发展房屋租赁市场。针对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加强养老机构和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启动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培育发展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转变发展方式,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农光互补等一批高新农业项目,加大智能种养等农业新技术的孵化、推广力度,引领全区农业向特色化、高质化、品牌化发展。继续推进漕河镇等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变小方田为大方田,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落实农机补贴政策,鼓励使用大型高效、节能智能、多功能农业机械,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让更多兖州农产品贴上安全食品的“身份证”、拿到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巩固农地、林地、宅基地确权颁证成果,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培育一批特色电商村、电商企业,让兖州农产品进入城市、销往全国、走向世界,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重点培育名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7万亩高产创建、2.1万亩高标准农田、2.9万亩“小农水”等项目,开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力工程,扩大农村水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力争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7个镇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会化为农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继续采取飞防等有效手段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切实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四)统筹城乡建设,构筑一体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年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更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组建专门班子,制定具体方案,全力配合做好济宁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具备开工条件。启动实施国道改线工程,解决大车穿城问题,打造贯穿兖州北部、带动区域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加快推进济宁北环东延工程,沿府河建设连接主城区的快速通道。延伸荆州路,南连崇文大道、北接省道。沿泗河东岸规划建设东外环,西岸贯通滨河路,畅通南北交通,助推东部文化生态旅游带快速形成。做好西铺路改扩建工程筹备工作,打通青州路等城区“断头路”。科学规划选址,适时启动汽车站迁建,完善城乡、城际公交网络,构建内通外联、成环成网的快捷交通体系。

更大力度提升城市内涵。加大棚户区和城边村、城中村改造力度,集中突破1—2个重点片区,全面推行老旧社区物业管理,再维修整治一批背街小巷,见缝插针增树扩绿,因地制宜建设6—8处小绿地、小休闲广场,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实施中御桥北路、龙桥南路等主次干道改造提升工程,科学组织学校、商场、医院等重点部位交通,规划建设2—3处过街天桥和1—2处立体停车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坚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恢复建筑物原貌,着力解决门头房占压人行道和公共空间问题。有计划地在城区重点公共区域建设免费互联网无线WiFi。开挖支河引泗河水入府河,实施西南护城河雨污分流,沿大安河东岸建设休闲健身公园,打造水清、堤洁、岸绿的城市河道景观。配套完善西城区住宅、学校、医疗、商业等设施,加速人口聚集,疏解老城压力。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健全长效化、精细化管理机制,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人员全部固定到街面,全覆盖监管、全天候巡查,切实提升市容环境、经营秩序等管理水平,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和国家暗访。

更大力度推进镇村建设。坚持镇当城建,以城市标准推进镇驻地规划建设,实施环境整治和绿化亮化、立面改造等基础提升工程,全面消除“脏乱差”,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开展城区至镇驻地主干道路、镇与镇连接道路、镇域内主要道路综合整治,让路两侧绿起来、路灯亮起来、路沟净起来、环境美起来。扎实推进现有15个农村社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管理服务,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下、生活好。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大安镇官庄片区纳入区级示范片区培育,加快新兖镇重点区域连片整治,着力打造“三纵两横”示范带。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行,年内力争完成2.5万户农户改厕,所有村庄全部达到环境整洁村标准,50%的村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15%的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规划建设兴隆庄、颜店等污水处理厂,推进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建设,逐步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问题。尽快实现镇镇通天然气、村村通公交车。抓好23公里农村公路和4处危桥改造,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执行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治理,大力改善空气质量,持续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进一步完善水污染“治用保”防控体系,深化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信息公开,积极推进谭村河等中小河道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流域水质改善和水环境安全。大规模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新建改善生态景观林带50公里、农田林网60公里,新增造林0亩,让“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

(五)着力改善民生,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始终以民为重、以民为先,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j/1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