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风景版面将按期选送一篇师生的留学报告,使得今后前往该校学习/执教的师生对该校有更全面立体的了解。

六月尾的一个夜晚,已是九点,天色却仍旧异常的光亮。校园内不断响起行李箱压马路的声音,沉闷地碾压着沥青地。人们友好地慰问与告别,车门频繁地开开关关,我没有把头伸出窗外,却也能想象到一幅略带伤感又其乐融融的景象。才意识到,学期已经结束了,所有人都在离开,都在忙于回家,而我在英国特伦特大学交换的日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一.初到适应与校园生活

1、交通。一月底的飞机到伦敦,再转两小时火车就到诺丁汉了,英国的火车如同公交和地铁一般方便,噢对,低于25周岁的伙伴们可以在到达火车站后持护照填表办理一张YoungStudentRailCard,票价几乎能达到半折优惠,如果常去伦敦的话,再持这张RailCard到办理牡蛎交通卡的地方互相绑定,将会在伦敦省下好一些交通费,众所周知,伦敦每天的交通费是很高的。

一到诺丁汉,就拉着沉重的行李箱找到了提前订好的宿舍(配图),登记的时候reception的工作人员主动帮我把箱子抬上没有电梯的宿舍楼,万分感激。很快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感印象是:小。大家都热情地称呼这里为“村”。其实,“村”里还是非常方便的,一切都离得非常近,每天除了远在路途30分钟外的郊区要搭乘Tram(有轨电车)之外,其余靠脚力都能到达,有各式的餐厅,日常悠闲购物的品牌服饰店也齐全,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小店铺,可谓弹丸之地应有尽有。满足缓慢安逸的生活状态。地图中显示的区域步行都能走到,不规则梯形之外基本属于市中心之外,梯形之内则是人们集中活动与购物的市中心,特伦特大学ArtandDesign专业的教室以及部分宿舍都位于市中心内,到各大购物中心的路程基本在10分钟左右。诺丁汉有各国菜系的餐厅,而中国餐厅则主要集中在右下角的Hockley区域。

2、住宿。诺丁汉特特伦特给我分配了6人的公寓宿舍(Flat),这样的坏处是舍友开party时可能会影响到正常作息,好处就是课余时间也能参与其中和英国人交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入住之后才发现隔房是一位男生,他非常绅士与友好,之后我与其他几位舍友也慢慢相熟起来,大家在互相学习与打闹中建立起了一段难得的中英友谊。

宿舍窗景

二.FineArt课程学习与体验

1、工作坊(Workshop)

我选的是造型专业(FINEART,属于ArtandDesign系),被安排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Decorativeart、Ceramic、photography等专业在同一栋楼里。说到工作坊,系里共有8个,分别为金属、木头、材料翻模、陶瓷、玻璃、摄影工作坊和专业电脑室,另外每个专业都自己可供预约的拍摄\布展的小房间和附带专业设备的工作室。工作坊供所有专业一同使用,这也就意味工作室之间没有界限,只要有创作需要各人尽可以按照时间预约使用工作室。每学期课程里都会依托工作坊相继开放为学生提供1-2天的技能Inductions,例如丝网印刷,摄影,声音,电影以及理论。另外还有关于当代艺术热议话题的专题性导读。这些都需要学生主动报名申请。我选了丝网印刷,摄影与展示三门课程,丝网印刷与摄影偏技能型,主要由技师通过演示带学生熟悉各种机器,技师们其实都是艺术家,他们一边依托工作室做创作,一边保证使用工作坊的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展示指导课在这些课里偏向实践与思维,目的在于通过帮助学生对已完成的作品用多种手法布置作品,来启发学生感受作品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以及激发作品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与受启发的一门课。最深刻的体会发生在课上学生必须与老师深度交流想法之时,对我而言,坦诚打开自己和表达想法一直颇为困难,然而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消解了不自信和疑虑,我也最终做到了毫无保留地面对老师和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令我意外的是,同学的回馈有时比老师更有启发性。意识到这一点好处后,就会意识到自信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我也因此更想学会条理分析和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没有这个前提就不会有好的交流结果。

摄影课

作品展示指导课

2、课程安排

与这些选修课平行进行的是小组式的日常教学,我与其他6名英国同学同在一个组,导师是一位女老师叫Maria,阳光健谈的希腊人。每2-3周,老师会召集同组的学生简单见面,然后开始一天漫长的一对一会谈。学生要在自己选好的时间内去找导师谈话。谈话的内容围绕创作的想法与进度、遇到到的困难展开讨论。这样的会谈前后共有4次,每一次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目前的进度给予审查和批评建议。同时,学生可以额外预约与导师见面,甚至是其他组的导师。预约方式有课程里定期发放的名额或者私人邮件联系两种,而每一次可选的导师会有变动,很多时候系里会添加当时正巧过来讲课的艺术家。常常能感受到,无论是工作坊的还是日常要见面的老师,他们总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学习和讨论的情景中来冲淡技能教学时不可避免的严肃与无聊,并毫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在这里同学与老师之间直呼其名就好,因为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双方都能处于自信和愉悦的状态,互动交流总能顺利进行且达到最好的效果。

3、学术研讨活动

特伦特的课程比较单一,按照课表,一周有一次LiveLecture(请外面的艺术家来做讲座,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次ContextLecture(一般是系里的老师在台上上课)以及两周有一次YearMeeting(年级大会)。(配图)其他的时间则要求学生在学校的Studio做作品。以上的这些每一次都要求学生自觉签到。FineArt的Studio空间有三层,三个年级的学生打乱分布在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配备一个桌子用作展示和绘制作品。这样开放式的空间很有利于学生们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但同时也会对一些较为安静的同学造成困扰。

Studio其中一部分

4、讲座:LiveLecture(LL)与ContextLecture(CL).

每周的LL是平静的校园生活中比较有活力的一部分,内容基本为年龄相仿的年轻艺术家回校做现场演讲,他们会带来不同形式、主题的艺术讲座,讲述自己近年来的艺术历程和新作,作为一个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解程度尚未稚嫩的中国学生,他们的演讲能最快让我接触到当代艺术的讨论话题,创作思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CL这一部分我收获最大的是能了解到现在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们(也就是学校里的老师)是如何参与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老师会从创作动机、灵感、过程和参考艺术家几个部分来演讲他作品完成的经历,这其实与课程要求的学习思维大致相同,在实践中,学生也被要求坚持记录自己的创作递进过程以及读书记录,最后呈现给大众,在这个过程中,集中体现了英国人所要求的学术性与逻辑性。

某一次讲座

5、外出考察:

每一学期都多次出外1-2天观看展览的机会,实际上就是集体短途旅游,美其名为“考察”。这当然是学生们最开心的事情啦。路线是先到一个叫Blackpool的海边小城去看当地学生的画展,当晚宿在海边的一家有着一百五十年历史的酒店里,推开窗即可看见小镇的海景。这个小镇是我们年级组长Rachel的老家,那天晚上她还带着我们去了一家变装歌舞厅(DragShow)看表演,在英国,变装秀是一种文化,有的人认为变装是对自己生理性别的不认同,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然而我觉得,无论认为变装是一种性别探索也好,艺术表现也好,我看到的更多是他们卖力表演的事实,所以每次表演结束,我都会热烈地为他们鼓掌。第二天我们前往曼彻斯特的Whitgallery,巧合的是那天有一个关于“时间”的主题展览,包含了多个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当时的我正在找以时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作为第一件作业的参考,可惜找到的不多,这个展览让我如获至宝。短暂的旅行也让我体验了西方的夜生活文化。

外出学习

三.进入考核环节

作为FineArt的学生,记录整理自己的创作过程几乎是作业的全部,课余老师要求学生大量地外出看展提高眼界,到图书馆找当代艺术理论的书籍拓展知识面,认真出席每一堂讲座。英制的学生考核与我所熟悉的美院模式非常不一样,在特伦特,考核内容一般包含Seminar(讨论会)的讨论加上思维表达作业、社会实践、老师一对一讨论后的回馈和最后的综合评分。一个学期共有两次这样的Seminar讨论会,两次都与自己组员一起。第一次在学期开始不久,学生不能发言,只记录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和建议,第二次是期末的最后考核,学生必须开口陈述自己的作品,期间的一切表现都是考核内容之一。下面着重抽出两点个人印象最深的大致写一写。

1、参与社会实践与专业展览:

社会实践是本科二年级重点考核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作品或观点为媒介,让艺术与社会发生关系。我来到特伦特的当天就去听了一场社会实践(PublicEvent)汇报。Presentation对于美院学生并不陌生,不过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口才,更是小组的策划能力。每个小组需要就主题、活动运作进度汇报,期间我很快就留意到其中几个小组,课间联合了另外两个交换生跟老师表明了想加入社会实践的愿望。但由于我来到诺丁汉的时间是下半学期,所以社会实践已经进行到一半了,好在我和另外几个交换生正愁于是否有小组愿意接纳时,负责的老师迅速组织了几次讨论动员大家接纳我们,我根据自己的兴趣联系了几个小组的组长,最终成功找到了小组织。

“Sublime”(升华)是我们组的主题,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组员们对哲学、美学和大自然神秘力量有强烈的兴趣。我们需要分别在自然万物的里找到想表达的意象,通过摄影、录像、装置和油画的方式呈现,正好我的课程作业想做一系列人与自然联系的作品,主题与他们不谋而合。我们组的成员来自各国,是一个多元文化集合体,组员Tiff是一位思维严谨,注重细节的德国女孩,经常主动和我聊她的创作和经历。Elina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希腊女生,经常看见她在工作室忙绿的身影,话不多却很乐于助人,在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有任务时她已经主动着手在做了,另外还有两个英国女生、中国男生,合作中大家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许多事情都能笑着解决。

筹备一个展览需要资金和宣传。我们先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向人们收取费用获得部分资金,然后再请求国际联谊中心划出一块地方让我们做宣传活动。经过这些的努力,我们最后在诺丁汉市内的WriterStudio订到了展览位置,接下来的布展、开幕和正式开展都非常成功,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我们正面的回馈和肯定。

作品局部

在国际联谊中心宣传

2.、最终考核之成果展示:

复活节之后,全体学生都在迎接5月份的最后考核。最后考核包括布展和开口陈述自己的作品两部分,最后还要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中,我再次运用到了展示课学到的知识,我不想将作品的布置空间限制在我的工作台上,当别的同学都在忙着预约展示房间时,我花了半天的时间细细研究了工作室的每个角落,最后选定一个颇具挑战的布展位置:二楼天井中空的部分。

我选位置时同时考虑了我另一件作品,我把它安置在第一件作品对着的走道上,这样,两件作品在陈列上就能互相呼应。我的两件作品都用了悬挂的方式,体现了我那时候对悬吊状态的的痴迷,失重的物品企图在空中需找到一种稳定感,而漂浮的状态又让它们变得浪漫起来。作品还包括一段自己编制的音乐,通过悬挂在观众面前的耳机播放,这都是作品的一部分,观众只有在走近耳机拿起来听时,才能看见位于下方的装置(图1,2)。在考核中,我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倾听然后给出反馈,却仍然感觉到作为母语为中文的人在英语表达上的局限,好在我还是能把握住老师对我的评价,她表示很惊喜于我的陈列方式和心思,能让观众比较舒适地进入作品,同时认为的我作品具有很强的原创性,相对而言,又缺乏了一些可供讨论的空间。最后,考核的结果会在期末发送到每个学生的邮箱,之后就是最后一次一对一谈话,那天Maria跟我聊了很多,包括创作最后呈现的效果每个细节她都给了很多建议,并且鼓励我继续学习当代艺术。

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悬挂成功

部分作品

四.到英国各地考察游学

FineArt的老师不同于其他系有带学生外出考察的习惯,他们更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辨的能力,因而很少出现解释或讲解某位艺术家作品的情况,在他们看来拥有个人观点是一种学生自己需要去建立的能力,不应该仅仅通过他人之口来获得。因此,我们常被鼓励要自觉到伦敦各大美术馆看展览。

1、伦敦博物馆学习体会。

众所周知,伦敦有很多出名的老牌博物馆,我最喜欢去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原因很简单,不仅因为它是政府砸了最多钱的地方,还因为不要钱,现在是全世界四大博物馆中唯一一所免费开放的。大英有一个要收费的罗丹雕塑特展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在法国、美国都看过罗丹的作品,我曾惊叹罗丹的塑造能力,却从不知道罗丹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直到看完大英。展览中罗丹崇高的大师光环被暂时放下,以一位学生的身份向古希腊艺术学习,仿佛只想让观者瞧见“他”如展览显示那样忙于匆匆低头学习的身影,是多么谦虚又可敬。国家博物馆的前拉斐尔派与杨凡艾克特展也不同于往日在欧洲博物馆所见的油画那般形式平庸,策展人着重提炼了“镜子”这个元素,颇有将古代观念引入当代语境的意味。之所以想特地提及一下两所传统的博物馆,是为了表达我的个人观点:传统的博物馆或已给了人们“过时或与当代艺术格格不入”的刻板印象,但具备学术研究传统的博物馆往往是与时俱进的,许多陈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只关乎过去,却能通过新的视角被纳入到古今对比和交融的讨论中。

伦敦博物馆与美术馆林立,好的当代美术馆枚不胜数,如TateModern,就不一一列出了。

2、游历所感:

打着“爱好博物馆”的旗号,课余时间我走完了牛津、剑桥、巴斯、圣艾夫斯以及爱丁堡几座素来向往的城市,牛津与剑桥,著名学府的所在地,古老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所博物馆,只可惜不能进入学院内部参观,隔墙外又徒添了几分想象。在巴斯拜访了古罗马的浴场,那儿的温泉水至今还冒着滚烫的热泡,混合着浓重的岩石湿润的味道,为了过把瘾,当天晚上就光顾了巴斯大浴场。爱丁堡和苏格兰高地与这些典型英式城市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它没有这些城市的高贵感,没有量明亮的色调,雄伟斑驳的古堡和宽阔的马路让人误以乱入了哈利波特的世界,或者野蛮时代。

最后想说,在诺丁汉的学习时光对于我来说短暂得刻骨铭心,五个月里我如同一块松软的海绵愉悦地吸收着周围的一切:知识、见闻、美食美景与人情,一有闲便穿梭于伦敦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之间,每一次都有意外的感悟和收获,空余之时买一趟来回的车票,到边旁的城市逛逛看看,丰富了我在英国的游历。同时我也如同一只刚刚脱离母体的海椰,穿着坚硬的厚壳准备迎接来自新鲜海浪的冲击,英式教育、全新的面孔、生活方式,都像一片陌生的海域。然而我在初到之时就开始期盼,回来时能满载回忆。以上所有的聚焦特写都帮助我重构了有关那儿学习与生活的一点一滴。在此,只想怀有感恩的心感谢学校给我的机会和外事处老师的辛苦付出,作为强大的后盾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一直给外交换的学生予莫大的信心。谢谢。

编辑:骆晓审核:蔡方闻

“国美无边”系中国美术学院外事处(港澳台办)为广大师生搭建的一个快捷、全面、深入地了解我院国际化动态的平台。“国美无边”取意学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倡导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发展策略和开放办学的大格局。平台将为广大师生提供办事指导及国际化资讯,方便师生对合作院校深入了解,并就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国际化做出思考。









































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白癜风分型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qiandaiz.com/plmsjj/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