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这是n多年前的一篇旧作,自年漂流汉江发现此物,折腾了好几年。某种程度上,是与十堰博物馆祝恒富、刘志军、黄旭初等先生,共同完成的。那几年,一起跑了不少现场,但是,写作时,仍是谜。后删节刊出在中国国家地理年第03期

转眼又是很多年,到了夏,近日,他们几位开始对郧西县的一处崖墓进行正规的考古发掘,特找出旧作原文存在这里。以求教各位方家,同时也希望获得线索,便于后续考察。

一、匪夷所思的弃老传说与神秘消亡的古方国

二、如果确实存在过这种将老人放入洞中活活饿死的习俗,那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三、从汉水到长江,以及岷江“天下第一吻”

四、汉江“老人洞”的最新考古发现

(一)、匪夷所思的弃老传说与神秘消亡的古方国

“上古的时候,人一过六十,就要被送到这种洞子里,只给三天的粮食。”

“然后哪?”

“然后,就等着活活饿死……”

岸边高崖上出现的几排奇怪洞穴,再次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年我们漂流汉江,行至陕西和湖北交界处的柳树湾,十堰电视台生活频道总监庹明生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传说。

庹明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就在此地不远处,小时候经常在这种洞里玩耍,他说:“这不是我编故事逗你们玩,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传的。”从漂流船上远远望去,十多个方形石洞分三层垂直分布在离江面十几米山崖上,有单个的,也有两、三个连成一排的。这种石洞,从汉江源头漂下来,一路上我们零零散散也见到过不少,但这里一下子出现了十几个,像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吸引着我们。

停船靠岸,我们穿着救生衣攀爬。手脚并用爬到洞口,艰难地一个个察看。都不大,约半人高,深一、二米的样子。很遗憾,除了能看出这些石洞均属人工开凿外,一无所获。棺材、骨骸、随葬品之类的历史遗痕,统统没有。大多数洞,完全是空的,除了底部洪水冲刷过后留下的浅浅淤泥,没有任何东西。有些洞口堆砌着石块,整齐而严密,也只能看到半洞淤泥而已。谁也不能肯定这是不是文物,不敢轻举妄动,记者和队员们察看半天,只有悻悻离开。

下到岸边,不经意间,脚边却突然踢出一片人的头盖骨残骸,不知道是崖上石洞掉下来的还是上游冲下来的,搞得人心里怪怪的,气氛有点压抑。

继续往下,这样的石洞更多了。不远处江边就是湖北郧西县夹河镇,镇口东头的公路边,临江的一面陡崖上,就赫然高耸着一排这样的“老人洞”。也是洞口不大,仅能容成人弯腰进入。洞内也不大,勉强能放一口棺材的样子。洞口在公路以上十多米处,洞下一排标语“医院大人小孩都安全”,公路往下到江面,也有十多米。从江上看起来就很高耸了,这让我没来由地想起前些年徒步长江时在四川和三峡见过的悬棺,疑心二者相关。

随队的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李道权在当时有这样的报道:“在10月8日陕西白河至湖北郧西段的漂流中,我们不断发现这样的石洞,粗粗算下来至少近50处……年湖北省十堰市曾对汉江段十堰境内做过专门的文物普查工作,据参与普查的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十堰市博物馆馆长胡文魁介绍,当时在羊尾镇、夹河一带也曾发现过类似的石洞,而且是“密集、成排的”。由于各种原因,胡文魁只能简单的将这些石洞称之为“方形孔洞”。……胡文魁告诉记者,石洞在当地广为流传着的说法是“老人洞”或者是“自死窑”,胡认为这只是流落在民间的一种传说而已。胡文魁解释说,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确定的伦理道德及孝道角度出发,将年满60岁的老人送往悬崖上开凿的石洞让其自生自灭不符合伦理纲常。……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副教授罗二虎告诉记者,其实民间传说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进行文学再加工的过程,而“老人洞”的传说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弃老的习俗在一些民族或者地区是存在的。“老人洞的说法是可能存在的”。

“汉漂”之后,我们继续调查这神秘的“老人洞”,以满足好奇心。实地走访发现,在湖北十堰境内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及众多支流沿线。郧西、郧县、丹江口等地。成片的有郧县城附近、郧县五峰乡、郧西羊尾镇、郧西上津镇等地,甚至,在闹市区的人民公园的山上也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周围也有不少。官山镇附近有不少,盐池河镇也有十几处,距离集镇一华里的叶家垭有,6公里大岭坡村两河口也有。形制大小都差不多,均位于险要的悬崖,选择整块巨大的岩石雕凿而成,也都是空无一物,只留下那个传说。

其实在这一带,说起这些奇怪的石洞,当地人并不陌生,一般称作“老人洞”,也叫“寄死窑”、“自死窑”、“跑匪洞”、“巴人洞”等等,多年来,其传说在民间由来已久,版本也很多。“老人洞”边,随便找个本地人打听,都是张口就来,所述大同小异,只是细节略有不同。

“爹,你下来,大大(爹的姊妹)来了,没得菜。”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修屋顶,儿子喊他下来,把爹杀了当菜招待客人。在当地学者张华鹏、张富清先生的著作《武当早期文明》中,甚至有比“老人洞”更离奇的传说。然而,找来能够找到的当地的各种地方志和史料,均没有发现关于这种“老人洞”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翔实记载。这种老人洞,也大都没有被当作文物管理,倒是引起了一些民俗研究者的注意。

据了解,年一楠先生搜集整理了张湾区长坪村全廷秀讲述的有关故事,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十堰市民间故事集》。之后,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十堰市举办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喜爱民间文学的一楠同志向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转述了这个《斗鼠记》的故事:

大意是说古代郧县这一带的“麇国”里,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按老规矩送进“自死窑”让他们冻饿而死。有个叫杨三的农民,偷偷把老父亲藏在家里,恰好这时外国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全国上下无人能识别和制服这一怪兽,陷入惊恐不安之中。杨三将此事告知老父亲,老人家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猫斗败了犀鼠。国王从这件事认识到智慧丰富的老人是个宝,从此就废除了将老人送进“自死窑”的古老习俗。

当时,十堰市几个民间文学爱好者还爬上山,钻进白浪乡一个这样的“自死窑”,拍了照片给他看。当时,刘教授就很奇怪:这究竟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还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传说?类似的传说,他搜集到的印度、印尼、日本、朝鲜以及国内多个民族大同小异的类似文本有20多篇,最著名的是出自印度佛经的《弃老国缘》,说古时印度有一个弃老国,“有老人者,皆远驱弃”,后来发生了老人为国解难题的事才废除弃老习俗。这样看来,它可能就是从佛经中脱胎而来的虚构故事。可在鄂西北,竟有实物留存?

后来,刘教授去武当山下官山镇的吕家河民歌村进行考察,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屈崇丽、当地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李征康先生等陪同下,考察了这里的几十个“寄死窑”。刘教授研究后认为:从这一带有几十个这样的“寄死窑”,以及人们对相关传说家喻户晓来看,过去这里流行过将老人送进“寄死窑”的习俗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了。

当地学者对这种匪夷所思的传说所述事实的存在,持肯定态度的不少。郧阳师专副校长潘世东教授认为:“事实上,“‘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延续,不仅反映了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化程度,并突出而鲜明的折射出汉水流域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可以说,‘寄死窑’习俗不是野蛮落后,也不是恶俗、不孝,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最古老、最朴素的死亡观,同时也是一种最自然、最理性、最世俗、最崇高的死亡观,它所反映出的是汉水文化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层底蕴。”

附记:这是n多年前的一篇旧作,自年漂流汉江发现此物,折腾了好几年。某种程度上,是与十堰博物馆祝恒富、刘志军、黄旭初等先生,共同完成的。那几年,一起跑了不少现场,但是,写作时,仍是谜。

转眼又是很多年,近日,他们几位开始对郧西县的一处崖墓进行正规的考古发掘,特找出旧文存在这里。

(二)、如果确实存在过这种将老人放入洞中活活饿死的习俗,那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湖北十堰目前一般认为是一个“汽车拖来的城市”,年因为国家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而从一个小山沟成长为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在没有城市之前,似乎就是一个偏远的蛮荒之地,其城市定位和形象被长期歪曲和误解,文化价值被有意无意遗忘了。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鄂西北地区特别是汉江沿线,长久以来就是南北交流的重要孔道。这里面除了现代的误会更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宋代以后,中央政治经济中心由关中逐渐移于东南,秦巴山区亦骤然失去自秦汉以来的繁荣。南宋以后,干戈纷扰,百姓流徙,社会日趋凋敝,接着又是元末的兵灾,又有明初的山禁,于是秦巴山区除川道以外竟半成荒芜。衰落一直持续到清乾隆年间川、湘、鄂、豫、闽的大量移民进入才慢慢得以恢复。

鄂西北、陕东南、豫西南接合部的这一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的汉江中上游,地处中国腹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区,孕育了古韵悠长的汉文化,历史遗存丰富。自然地理上,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地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以前的十堰区域,不仅存在文献可考的几个古代方国,近几年,还不断有小方国随着考古发现浮出水面。这些方国的规模,也似乎都不亚于曾出土了编钟的著名曾候乙的那个国家。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十堰境内在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淹没区不断被发现文物,其价值已被证明远超三峡。专家认为,作为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区的遗存对于研究中华文化交流的方式、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乃至各文化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供职的《十堰晚报》发出有关报道后,引起了一些读者和网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p/1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