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師説故事老農說稻作稻
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63696.html 題記:CCTV-9的《萬物滋養》系列紀錄片第一季選取國內六種典型環境(海洋、江河、叢林、田野、高山、草原)揭開為人體帶來無限生機的「植物食材」的故事,探尋其生長的天地、講述其生命歷程,並展示出中國人“天地共生,萬物滋養”的滋補哲學和健康觀。 其中第四集《田野中的冒險》則有對小團山香草農莊的拍攝採訪。 ★:本文根據郭老師的千聊課程《郭老師說故事之科學篇》整理。更多鏈接請點擊文後課程鏈接。 各位同學好,今天的題目是《老農說稻作稻》。 老農當然指的是我啦。 最近我們的小團山香草農莊在插秧,有很多朋友問到與稻作相關的事情,其中便蘊含了許多有趣的科學問題,講究之處非常之多,也非常有趣,所以跟大家稍微深入的講一講。 插秧 01 晚稻的特色 我們剛發布了插秧的照片,留言中就提出了好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說插秧的時間似乎較晚(注:文中的時間是6月)。 對,因為我們種的是晚稻。 通常的插秧時間大概是在穀雨,即差不多四月左右。而我們推遲到夏至前才插秧,原因在於晚稻所需的溫度更高。 當然,也相應推遲到十月晚收。 而且,我們種植的時間會比一般的稻種要長兩個星期,即生長期也比較長。因為晚稻需要吸收的養分要多,陽光照射要充足。 談及收成,是以農作的日照時數來判斷何時成熟。 晚稻的日照時數需要是比較長,自然它的味道特別好、特別豐厚。 以上正是晚稻的特色。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稻田並不是一年兩作。 小團山香草農莊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算是地處中國的中部,原本勉強可以做到兩作,但實則並不划算,因為人力翻倍,而其他收穫不會翻倍。 台灣也是如此,即使南部地處熱帶,現在也不兩作了,因為不划算。 由於第一期稻作對土壤營養的消耗非常多,第二期的種植必然受到影響,加之日照時數及溫度也不如第一期(即使熱帶地區也一樣),導致第二期的稻作產量其實比較低。 長期兩作,土地始終沒有恢復,新一年的第一期稻作也會受影響,所以後來就不再這樣做。 我們堅持一年一作。 一年中的其他時間裡,有部分田地會在冬天種冬小麥,有部分田就空置著任其長野草或種植紫雲英等豆科植物。 因為野草本身可以繼續利用陽光生長,同時增加土壤的肥力;而豆科植物本身可以固氮,等於提供了自然的氮肥。等到春天的時候,我們再把它們翻到土里就可以了。 要注意的是,因為紫雲英含氮,腐爛時的氣味是非常重的。——含氮肥的有機肥其實都非常臭,不過一片紫色花海也算是個景觀,非常漂亮。 紫雲英· 02 為什麼人工插秧? 看了這些照片,第二個常被提及的問題,是問我們為什麼要用人工來插秧?為什麼不用插秧機? 插秧機不是沒有,但受限於地形而不能用。 舉例來講,華北平原的地形單一,非常之平,使用大型機械耕作是比較方便的。安徽的皖北地區是指從淮河以北直到河南、山東一帶,整個是一大片平原,生產量可以很大,多半來講也都是機器耕作。 而皖中地區位於淮河和長江之間,皖南地區位於長江以南,其中丘陵地形非常複雜。 譬如有一種田原來是水坑,後來改變成水田的,稱為「潠田」(注:潠,讀xùn)。——「潠」字取自八卦中的巽卦,意為深陷的地方。 潠田· 潠田看起來跟其他地方沒什麼不同,表面也是黃泥,但是它底下可以深達兩、三米。 春天的時候若放水進稻田,當插秧機開到潠田附近的地方,整個機器會突然陷下去,還得費人力撈出來,非常麻煩。 當然也有人會問,你們不用插秧機,為什麼卻用收割機? 原因在於丘陵區有山然而山不高,丘陵山下也有田。到秋天收割的時候,把潠田裡的水放掉,表面的黃土全部固結,變得非常的堅硬,所以收割機開進去是沒有問題的。 哪裡有潠田,哪裡沒有,其實農夫非常清楚。 中國人為什麼安土重遷?原因就在於以農為本,必須要對土地的每一分、每一寸的性質都非常清楚。 鄉村裡分地的情況也很有趣。 照理講,每個人所分的土地應該是面積相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為什麼?根據長期的耕作經驗,農民們都非常清楚每一塊地的產出量是多少。 若某家的男丁比較多,那麼就可以給多一點地,因為他做得來。 若遇到譬如潠田這樣的地形,可能兩畝的產量才抵人家一畝的產量,那麼就分多一些。 若某家的男丁不夠,婦女多,就分給她們容易耕作且產量較高的地,但是畝數給少一點,女性體力方面也做不來太多。 綜合下來,總產量可能跟人家面積較大的地的產量是一樣的。這樣就公平了。 這些有趣的事情,若不深入農村長時間理解的話,其實是不知道的。 農業之所以是土地的根本,就在於有真正熟知鄉土、水土的農人,一般人想從事農業始終是隔層山。 小團山·收穫 03 稻作的背景:什麼是黃土地? 中國稻作在全世界上來講是一個奇跡,它是非常特別的農業。 吃稻子也是中國漢族的一個特徵,全世界很少有民族以稻米作為主食。 近年來史學家發現,在英國清教徒到達北美大陸後最先開墾的Plymouth(注:位於美國東海岸馬薩諸塞州,年11月五月花號帶著名殖民者與清教徒抵達今天的普利茅斯灣,並簽訂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約——《五月花號公約》)發現有大量的稻田。 是否在歐洲移民到達美洲之前,漢人就已經到達了美洲?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江南的泥土多半是由黃土高原的沙塵暴長年累積而來的,學術上稱為「下蜀黃土」。 沙塵暴並不是近年來才有的,而是幾十萬年來一直不斷的從黃土高原帶來大量黃土。因其顆粒非常的細,很容易被風力所搬動吹到江南,土層逐年加厚。 這類黃土在江蘇句容市下蜀鎮有上億噸的存量,故以之命名。 下蜀黃土有什麼特徵? 我們在看土壤性質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 土壤的顆粒是不均勻的。如果顆粒夠大,彼此之間會有很多的細縫,可以透氣、透水;如果顆粒非常細,譬如瓷土一樣又細又滑,水滴的表面張力對其來講影響就很大了,水會把較細的土壤顆粒粘合在一起,使其粘性非常之強。 也就是說,土壤中顆粒半徑愈小,使得表面作用力與體積的作用力相比更為重要,不可輕忽,臨界值約在0.01mm(毫米)。如果土壤中的大部份顆粒小於此值,則稱為黏粒。 下蜀黃土形成了合肥乃至於長江下游一帶土壤的基質,在長期的演變中成為黃棕壤和水稻土兩類土壤。 小團山週遭便是黃棕壤。 黃棕壤 04 下蜀黃土的巧妙運用 下蜀黃土有兩個問題: 其一,下蜀黃土的顆粒很細,一旦遇到水,就變得粘性非常之高,同時又會形成非常密的土層,導致又黏又厚重,水份難入。 也就是說,水是雖然是泥狀,但是所滲透的程度卻是很淺的,僅僅表面的一層泥水。 其二,同時也導致難以存水,只要一出太陽,土壤很快就曬乾、硬化。 所以民稱下蜀黃土是「下雨流不歇,晴天大開裂」,「雨天一包膿,晴天一塊銅」。 一般來講,下蜀黃土是最糟的一種耕地。 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之中,漢族卻利用下蜀黃土的特性非常巧妙的發明了稻作。 長久耕作的辦法是什麼? 在種稻之前先放水進入田裡長期浸泡。 浸泡的結果會造成什麼? 我們知道,含水的結晶和不含水的結晶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化合物。譬如硫酸鋁在不含水的情況下是白色,在含水的情況下會變成淺藍色,光學性質就不一樣。 經過一、兩個月的浸泡之後,下蜀黃土中的含水化合物加上一些細菌的作用,使得土質整個產生了變化,可以儲存比較多的水分。 這種土不再被稱為下蜀黃土,而是有個專有的學術名詞,叫作「水稻土」,很適合種水稻。 水稻土 05 小團山的樸門做法 在種植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不直接在田裡播種?為什麼要另找地方育種發芽,再挖出重新插秧? 其實這是一種經過精密計算的巧妙辦法。 倘若直接播種的話,除了稻子成長之外,雜草也會長。 而且雜草長的長勢未必不如稻子,會搶走稻子的養分。 那我們是如何做的呢? 如前文所說,在冬天的時候種下綠肥,待需要開墾時把它翻進土裡,然後放水進田,一來在土壤漚爛的過程中提供了肥料,二來可以淹死野草。 更重要的是,插秧的時候水稻已經有一定的生長高度了,而野草還待從頭開始長,所以最多只能夠在一些隙縫中勉強成長。 我們還有一種更有趣的做法。 就是放養一些小鴨子在水田當中,利用小鴨子喜愛划水的特性來除草。 由於秧苗的根是直接被深深的插入土里,而野草剛長出來,根尚淺,小鴨子一划水,其實野草抓不住土,就浮起來了,自然也無法生長,被曬死了。 此外,鴨子也會吃一些小蟲,所以蟲害也會被去除掉。 加之鴨子本身的排泄物就是一種肥料。 這樣的模式稱為「稻鴨共作」,古時江南地區的農民常常運用。 稻鴨共作 甚至,農民還常常在水稻田裡放養一些鯽魚苗。 最初魚苗還小,游動時對水稻的影響也不大。待魚長得比較大了,同時稻子也長大了,鴨子也長大了。鴨子有魚可以吃,鴨子和魚的排泄物又作為水稻的肥料。 這就是非常完美的一個人為設計的生態系統。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高科技就是要看到很多的機器操作。 實際上,真正精彩的高科技事,是要瞭解自然、融入自然、運用自然的力量,以無為有。 不做農的人以為種植就一定會用肥料產肥,用農藥去殺害蟲,用除草劑去除雜草,這只是一種科技暴力,並不代表真正瞭解科學的內涵。 更多內容請掃碼關注中英書院公衆號: 近期中英書院文史系列課程鏈接: 更多内容: 鬱金香酒的治國之道 郭中一談教育:回歸本質,以立人極 張大春:小團山的一封來信 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p/9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收米直通车布莱克浦VS普利茅斯
- 下一篇文章: 观点吴飞从宗教冲突到宗教自由美国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