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多少人愿闯关东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 年初,狗剩还是决定折返深圳老东家做回以前的职业经理人。回忆起在东北S市创业的五年,他每每唏嘘大过兴奋,不平多于知足。动车上,狗剩脱口而出:“老家,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作衣锦还乡的道场。” 狗剩系70后末生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个共同的尴尬是——胆量即财富的时代接不上,资本即话语的玩法够不着。只依稀听到几句跟我们无关的革命口号就进入改革开放了,等从学校熬出来后,新的游戏又开始了。 倘若没有“我爸是李刚”的条件,就只能赌国运,若国运也够不上,出生地就是最后的选择,这是本土的底层奋斗逻辑。狗剩是东北S市一个农村旮旯的,自然这个逻辑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个除了读书就只能当兵的年代,出门打工就近乎于社会弃儿。狗剩是在帝都某名校毕业的。因为内向与木讷,又加之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时代强音的加持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一名理工男——石油化工专业。 相同年龄段的人都明了,狗剩当时的设计是合理的,加之他来自共和国的“工业摇篮”——东北。 可造化弄人,到得狗剩大学毕业正想回乡大干一番之际,整个国家都在干一件事——国企改革,下岗分流。他究竟是个有实力的人,硬生生在石化公司谋到一份差事。说是“偏向虎山行”都不为过,可能他也是想证明什么吧。 就这样干了四年,他辞职了。 离职理由,倘要罗列成书面材料,需要一个火车皮来装。可他究竟忍功高,二话不说就直奔深圳了。“去沿海打工,回家乡创业”的次第,狗剩跟大家想的是一样一样的。 二 在东部沿海捞了十二年的世界后,狗剩回东北创业了。他是真的创业,绝非阿Q似的跑到县城卖几件洋服并偷会几句新概念便回未庄得瑟那般。 狗剩在沿海跑过保险、卖过啤酒、做过程序员、干过医药代表、兜售过几天的鸡汤(某培训公司),最后混到某大型药业集团的副总裁。 决定回乡创业绝非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03年底温总说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云云。据他自述,驱动因素有仨:东北医药大健康产业有故事可掘;沿海不太好混了;听说某国师级人物正在给东北(主要是吉林省)问诊开方。 渠道在沿海、抓手是医药、模式为经销,狗剩力图走通一条基于互联网高维赋能下的医药贸工技之道,为此他偶尔还做些“医药界的华为”之类的梦。 想想都是美好的,狗剩的信念是——资本时代,天下哪儿的鹅都一样啄人。可令他愈发纳闷的是,老家的营商生态实在太烂,单被“有关部门”啄啄也就忍了,关键是他手上的兄弟们经不起啄的同时,甚至还伙同其他战友来啄他。 他就一直想不通一件事,凭什么成天端坐办公室的体制人,何以就比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江湖哥更懂得市场,何以跟他一起创业干事的弟兄们怎么也像极了体制人的德性。面对司空见惯的事又百思而不得其解,乃人生一大憾事。 “怎么还是以前的思维?” 狗剩再次表达出他极端的“熟悉性费解”。尽管他深谙本土一条亘古不变的潜规则——总是专业人给非专业人做汇报。市场经济有两个基本点:信息与价格。换句话说,信息闭塞与价格偏离会要了你的命。 就在狗剩返乡创业的当年(年)的12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互联网普及率位居7、19、21位。 狗剩无不感慨,硕大的东北黑土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落寞,恰似落后国家的人一样,很少有机会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可以想象,像他一样的返乡创业及历经的相同体悟者何其多。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一站究竟怎么走? 倘从究竟的训诂学上讲,“振兴”这俩字是值得再推敲的,单从经济层面上论,它近乎等同于“刺激”,更等效于伟哥逻辑。曾经阔过现在衰了,意欲王者归来,“复兴”是较贴切的说法。以“复兴希腊”来拉开“文艺复兴”的玩法,也适于“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套路。 这不是文字游戏,核心深处关乎发展视角。 以林毅夫团队给吉林开的发展方子为例,便能一窥究竟。林教授认为,对于吉林省这样省情乃至东北的区域而言,符合比较优势的工业化顺序必须是先轻工业充分发酵才可以大力推进重工业。 于是,“课题组在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各省直部门、地市州各级政府部门、吉林省各行各业数百家企业负责人与员工的鼎力支持”下,一上来就以其独门秘笈“新结构经济学“为指导思想,紧接着就抛出了五张据说均万亿级的大网——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 其中被诟病得最厉害的是“现代轻纺产业集群”这张网。反对者认为,东北要崛起,也并非要从东南沿海的年代起步。彼时大家都一穷二白,轻纺、家电、电子,是中国的高端产业。 四 当时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因素,在国际上的确很有竞争力。但今天的东北,如果再做这些产业,毫无竞争力可言。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越南、非洲等国家,与国内河南、四川等地相比也无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就此提出,林毅夫团队使用的新结构经济学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但比较优势理论普适于分析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分工与发展问题,而不适用于分析膨胀区域与萧条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属于曾经高度辉煌过,之后衰落了的萧条区域。 世上只有两件事:事实与解释。理论属于“解释系统”。通过事实形成理论的,叫真知灼见,以理论去诠释事实的,叫按图索骥。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够得上经典,盖因其乃“中国奇迹”之集大“说”者。事得有人做,话得有人说,这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就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就难免粗暴。“生活之树长青”这句名言不是白说的。 产经学者孙建波更是直言:“林毅夫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他的建议是:“东北应该发展的是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特色物产,真正的比较优势是粮食农业、中医药材、精密仪器和机械等工业、软件产业、区域金融。” 常识是什么?常识就是真实的历史经验。 五 坦白讲,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选择”的学科,如何权衡人的无限欲望与资源的绝对稀缺是其使命。但要指望它去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多是白搭。经验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研究经济史。 研究东北经济史,我们一个最致命的惯性就是以建国作为起点,这种很撕裂的研究方法,其结论很难接近事实。负责点讲,起码要追溯至19世纪中叶,方能廓清东北经济史的概貌,亦更清晰地知晓“东北何以变为今天的这般模样?” 广义的东北很大,有兴趣自己去度娘一下,在此不赘述。经济史的问题,也并非单就“经济发展”几个硬性指标的问题,他还涉及到文化、制度、劳力、技术、资本、原料、精神、市场等。 东北的文化似极了一副副油画,远点看或宏观点看还行,倘要单个的细细放大,颇辣眼睛。这跟东北独特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形势有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及北亚各大政治势力的演武场,多少次文化建设在毁灭性战争后几乎都要重新拼凑。这是东北古代文化缺少遗存的重要原因,而东北历史的本来面目自然更加扑朔迷离,及至令今天史学家们都望而却步。 我们能够确信的,东北在前现代几乎全是不同的游牧类的少数民族逐次占领的地方,汉文化就从未对之渗透及统治过。尽管《周礼·职方氏》中就有“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的记载。春秋、魏晋时期都设得有诸多郡,唐帝国还设了安东都护府。 坦白讲,汉文化第一次与东北发生关联,还因为澶渊之盟,即跟契丹人的辽国所签之盟约。辽被灭后,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占领,然后是蒙古人占领,再到明王朝象征性地“统治”(只是军垦和通商),最后努尔哈赤的后金起来再把汉人打跑,变成了清廷的满洲。 可能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吧,入关后的清廷也玩了命的信奉风水。为了保持龙兴之地的纯度,康熙封禁了整个东北。他修筑了一个人字形的柳条边,先修主道,然后又修侧道。 六 这一封不得了,两百多年后,形成了东北独特的区域文化。柳条边北面是蒙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的社会。南边是吉林黑龙江一带,是渔猎游牧民族。只有柳条边中间腹地是满文化的主流,并吸收了汉族的农耕文化,故而这一块就变成了比较发达的奉天(辽宁)。 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化体,致使东北与俄罗斯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满清摊上俄国这么个邻居,福祸相当。 初,满洲人以为俄国对己不会构成什么威胁。因为自十七世纪末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来,俄国与清廷一直保持往来。两国相连着漫长的国境线,国境线上也有恰克图贸易,需要召回逃走的蒙古人,故当时北京就设得有俄罗斯馆,并培养翻译官。 于清廷而言,相比英法两国,对俄国一直很熟识。蒙古人认为,俄国人系成吉思汗的子孙(蒙古人曾殖民东斯拉夫一百多年),是蒙古人的一支。对满洲人而言,蒙古人也是自己的亲戚,俄国人变成是亲戚的亲戚。近二百多年来,清廷与俄国一直和平往来没有纷争。 俄国比清廷更早开始近代化、欧洲化,较早产生国境和领土的概念。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俄国人趁火打劫。清廷已被外国人胖揍怕了,俄国人一威胁就怂,在瑷珲县签了个叫《中俄瑷珲条约()》的协议,割让黑龙江之北的大块土地。两年后,在北京又签了第三个条约——《北京条约》,又割让了乌苏里以东的大块土地。 这三个条约依次一签,东北就算进入现代化了。何谓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法制化、理性化、民主化… 市场的力量有多大?终现代战争的一切,就是围绕俩东西在玩——商品与枪炮,这是理解“现代文明”的起点。从这个角度切入,影响东北的有两大战争,一个是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个是年的日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最核心的结果,是大清将整个东三省全丢给日本。俄罗斯担心他们没了亚洲的出海口,于是他拉上德国和法国强力要求日本退回东三省,否则就要动武。日本人从成本上考量,就范了。 为此事,清廷很感激俄国,李鸿章即刻与俄罗斯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熊国东边没有出海口,因此他盯上了大清的海参崴。清俄密约核心就三件事:清俄结盟、允许俄人修铁路穿过东北、建立一个俄华道胜银行由俄国人来主导铁路融资。 倭国自然不甘心东北重回大清,他们主动找俄罗斯干了起来,于是发生了—的日俄战争。日本把俄罗斯打败后,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出面调停,在美国的普利茅斯签了日俄密约。内容很简单:大家一起瓜分亚洲——朝鲜归日本、蒙古归俄罗斯,东三省划分南满北满,南满归日本,长春以上归俄罗斯。 东北,这块被蒋中正称为“化外之地”的黑土地,其最终从法统上属于中国,是年张学良东北易帜的事。倘若当时东北不归顺蒋介石,则归顺日本就是日本的,归苏联也就是苏联的,如果搞独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七 近代东北的阔,主要跟铁路关联。套用当下的时髦语汇,叫“铁路+”。哈尔滨、大连、长春都因为铁路才出现的,东北现在80%的城市都和铁路相关,没有铁路就什么都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特别是东北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起点。 辛亥革命前,清廷最后一个东北总督赵尔巽利用日俄相争之暇抢建了京奉铁路。日本人控制的是大连港,中国控制的是锦州和营口两个港,赵尔巽全力推动大豆生产,东北大豆曾占到全世界60%的销量。 到张氏父子时代,更得益于王永江推行的“金融赋能铁路”,一口气修了七八条铁路,开创了东北的全盛时代。 十四年的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经济的发展更加强劲。日本人在鞍山发现了铁矿,又在抚顺建立现代煤矿,形成了铁矿、煤矿互动,变成现代意义上的矿山钢铁行业。从交通到电器、机械、医药、农业、军垦的众多产业悉数构成。 据载,、、三年间,伪满洲国的经济排在亚洲第一、日本排第二。年数据显示,中国85%的GDP经济总量在东三省,还有10%在台湾,其他只占5%。 从鸦片战争至年,整个东北近乎践行以战争的方式“保护与倒逼”工农业的发展逻辑,这跟中国其他地方的经济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期的稳定,加之从年到年的近百年间,有近万的人闯关东,给东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口红利。 反倒是老毛子出兵摧毁日本关东军后干了不少坏事。从年9月到年5月,苏军把东北的工厂、矿山、电站等物资悉数拆运回国,甚至连长春市政府的办公家具都不放过。仅拆运宏大的鞍钢就用了40天,发运货车60列。年11月15日前,仅从沈阳每天就有辆货车开往苏联。共计劫走东北铁路机车的75%和货车的93%,而东北集中了中国当时的大部分铁路物资和几乎全部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运输车辆。 这是近代东北经济发展的真实历史。 伟大领袖在七大上就说过:“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三年的国共内战,东北的区位优势与钢铁交通也是居功至伟。战神粟裕战后就说过一句良心话:“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八 至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更是对整个中国产业经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三十年间,共和国对东北的定位是——资源大省、重工业大省,战备大省。一五规划里就有一句话“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报告里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 “一五”时期,在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有54个项目。其中,辽宁24项,吉林8项,黑龙江22项,总投资多亿元,占全国重点建设投资的37.3%。 之后,东北地区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机械装备工业基地和汽车工业基地。 其中,辽宁以石化、钢铁、冶金业为主体;吉林以汽车、石化、食品加工业等为主体;黑龙江以石油、原煤、木材、重型机械为主体。 “长子”就意味着奉献与担当,“资源战略大省”更意味着源源不断的“牺牲”。地球人都知道,二五计划到五五计划间,所有计划多以“经济速度与国防战备”作为基本考量点。 大三线建设期间,单以辽宁为例,就有超过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中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的搬迁。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及湖北的工厂、矿山、军重工企…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都有这些东北子弟的身影。 年前东北很牛逼,建国后东北很苦逼,但东北一直都不傻逼。就算改革开放后,东北其实依然还在扮演“资源输出战略”的角儿。 “一是给其他省区提供原料,二是提供工作母机,即制造业设备,三是提供军工产品…属于资源输出型,但又不等价交换,粮食、木材、煤和油都平价调出去,而那些省份加工成产品后,再高价卖给我们”,多年前某东北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真可谓一语中的。 九 “大开发”也好,“振兴”也罢,本质上多是干“资源输出”的活。譬如中西部大开发吧,国家投资东部的都是些大型工业企业,投资西部的基本是些水利枢纽、水电、铁路等为东部服务的非生产型项目。 长三角的上海,是钢铁、乙烯、化纤、汽车、造船、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等高税收、赚钱项目投资最大最多的地区,如洋山港、磁悬浮、F-1赛车场,扬子石化,征仪化纤,宝钢,金山石化等等。 投资数千亿的西气东输工程,结果上海是最大赢家,因为70%的管道钢皆由上海提供,西气东输也成了上海招商引资的筹码。 中西部大开发1万亿的投资基本都是为东部服务的非生产项目。如:投资1亿的西电东送工程、0亿的三峡工程,亿的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青海公伯峡水电站、兰渝输油管线工,内蒙古伊敏电厂二期工程、西部地区重点煤矿工程等都是非生产项目。 东北的能源开发,完全是为支援全国而服务的——大庆石油,抚顺煤炭,阜新煤炭,鞍山铁钢,佳木斯木材。 经验证明,单纯的能源开发不可能为东北及中西部制造多少工作岗位,反倒是为使用西部资源的东部化工企业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顺带拉动当地的物流、酒店、服务等行业的配套发展。 在海量的消费性经济面前,生产性经济多少都显得不自信。 东北的发展问题,有人说是体制问题,不过这话值得商榷。曼彻斯特曾是英国的工业之都,鲁尔是德国制造业之都,底特律是美国汽车之都,这些曾经领袖群伦的市场经济角儿,今天怎么也全都沦落啦?显然,不仅仅是体制那么简单。 有说是东北人才不行,这基本是在胡扯。也有说是气候问题,荷兰、丹麦、加拿大就不冷了?东南亚天气够好了吧,怎么这么多年都无法跟东北亚比呢? 十 全面开放、彻底的在地化改革、有竞争的计划经济,加之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是东北过去牛叉的根本缘由。在主张市场经济的今天,倘真要实现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我觉得只需做好三件事即可——1.国家层面上对东北彻底松绑并一视同仁;2.走新型工业化之路;3.复兴东北的人文历史。 松绑是改革的前提,假若还是延续将东北往“资源战略地区”上定位与开发,再来几十年恐怕也是白搭。市场地位是靠长期的自由竞争形成的,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 计划经济也并非什么洪水猛兽,唯一担心的是将此理解并固化为“指令经济”,靠拿固定工资的公务员来玩市场,那不是活见鬼吗? 东北人是善于发展经济的,这在历史上已然验证了的。国家层面的“资源导向型”的东北定位一旦去除,并让国有企业悉数向民营企业让政策、让资金、让资源、让土地、让技术,实在太难,可以尝试从几个混合所有制开始。 既是老工业基地,则新型工业化是必须考量的,也是可行的。从概念归属上论,新型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一大部分,指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发展之道,其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之所以引起几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兴趣,新型工业化的最大诱惑就在于——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经过传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直接通过新型工业化缩小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以实现赶超战略,从而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再重复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成果。 听上去的确美好——低碳、绿色、生态、可持续。东北的一产、二产、三产一旦跟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新玩意儿结合,“新东北”的格局应当立马刷新。 东北作为一个资源文化共同体,相比西南、西北、华中,其趋同性的确是最高的。但不能因此就硬性地按林教授团队一上来便把东北当着一个国家来做规划,同时按照几个万亿级的产业开始讲故事。东北,说到底也还是个区域。 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劣势自然彻底瓦解,这是亘古不变的发展定律。东北不玩新型工业化,那谁还有更好的条件去玩? 究竟有多少人意欲前往东北创业淘金,是“新东北”能否落地的最直接标志。从实操的角度而论,与其狮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大话,不如弱弱地问一句——亲们,有想闯关东的吗?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有钱的目的是为了有闲。 迫切需要复兴这片黑土地的人文与历史,以形成强大的东北文化自信。远的不讲,就从鸦片战争后,东北可圈可点的地方多了去。东北的经济固然不能叫牛叉,但也不能叫落后,顶多算是“更年”。 复兴东北经济的路到底还有多长,这个谁也说不准,但可以确定的是,狗剩的确已注销他在东北老家的公司,并在之前的公司继续干他的集团副总裁了。 延展阅读 贵州强省会战略之模式思考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东北地区城市生活兴衰与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 ——End— 本号作者龙河闻,财经作家、战略咨询师。二十几年的市场营销及政府政策顾问经历,亲自全案策划操盘近个产品品牌及政/企项目,多家企业首席战略顾问。著有《媒商:解码媒智生态下的创业生活》 猫三博士码字不易,点支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t/9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鲜出炉白云学院答考生问
- 下一篇文章: 英格兰开启第二阶段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