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讯海洋新鲜事
北京医院荨麻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本文来自广东海洋协会 (ID:gd_hyxh) 新鲜事一览广东海洋协会会员动态黄埔文冲交付新型自升式修井平台“国湛”号 广船国际签定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合同 中国能建广东院总承包建设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云洲智能与广州公交集团客轮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海洋遥感应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广海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建深海科学与技术联盟 GDI智库发布“广州企业创新TOP50榜()”,我会多个会员入选 近期重要海洋新闻“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自然资源部发布《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国内首部海上风电升压站规范发布 海上风电领域国际专家委员会成立 我国北方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 “南海生态环境科学考察U1航次”顺利起航 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发布 中国船舶集团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潜入世界海洋最深处???????????????????????????????? 广东海洋协会会员动态黄埔文冲交付新型自升式修井平台“国湛”号 3月25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黄埔文冲公司建造、改装的新型自升式修井平台“国湛”号,在广州南沙新区交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国湛”号即日将前往中国广西北部湾油田开展为期一年的修井作业,它将大大提高北部湾油田检泵作业时效,提升单井产量,为南海西部原油上产万方助力。 “国湛”平台是华南地区建造的第一座英尺(约米)自升式钻井平台,船体为三角形,总长97.95米,型宽79.米,型深8.23米,作业水深.93米,钻井深度米。平台有三条三角形桁架桩腿,桩腿全长.22米,由下端的桩靴支撑,居住区有5层,可居住人,并配套铝制直升机平台。该平台针对油田生产修井的特点,优化了油管处理系统、井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修井时效,增强了油田生产作业能力。 该平台拥有修井作业范围广、升降能力强、可变载荷大、环境适应性好等高性能特点,它和大多数现有的桩坑兼容,还拥有更大的桩靴,完美解决在松软的泥质环境下的穿刺现象。平台服务范围广,除满足常规检泵、动管柱大修、复杂情况处理等边际油田修井作业需求,还能够提供修井综合、工具及材料、生活支持等服务。基于环保理念,该平台采用零排放的标准设计,完全符合相关作业区国家海洋法规要求。 来源:中船黄埔文冲 广船国际签定国内最大 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合同 3月20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船国际”)与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在南沙签定一艘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采购合同,该船最大作业排水量超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排水量最大、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 该科考船船总长.2米,型宽21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5.4米,设计排水量达到吨,最大作业排水量达到10,吨,最大科考承载能力余吨。该船满足B级冰区加强要求,采用全电力驱动、DP2级动力定位系统,配备°全视野驾驶室。 该船具备海洋综合科考能力,设有多波束、单波束、温盐深仪及测深仪等科考探测设备和支撑操作设备,可实现多学科海洋科学考察功能。同时该船还预留了多项科考装备的空间和接口,具备很强的科考拓展能力,能够满足我国未来海洋科学考察的开展需要。 来源:广船国际 中国能建广东院总承包建设珠海金湾 海上风电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3月18日,随着第49号风机叶轮与机舱对接完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广东院”)总承包建设的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55台风电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历时近22个月的主体工程顺利完成。 金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共安装55台单机容量为5.5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陆上集控中心和海上升压站。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近8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万吨,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是广东省第二批核准的重点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三个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大容量海上风电项目。在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能建广东院项目团队全力以赴,克服了风机供货紧张、船机资源紧缺、南海海域台风频发等困难,以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效组织了海上施工的人、材、机资源,创造了南海海域多项海上风电施工纪录。 来源:中国能建 云洲智能与广州公交集团客轮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3月1日,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智慧水域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科技文旅应用示范,共同探索基于无人船艇的科技研学业务。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发挥各自技术、产品与资源优势,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推动城市智慧水域、无人船文旅应用、海洋科普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业务合作。 来源:云洲智能 海洋遥感应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3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海洋遥感应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海所双聘研究员蒋兴伟,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及相关科研人员参会。会上,11位中青年科学家分别以“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雷达高度计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微波散射计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海浪波谱仪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GF-3卫星数据风浪反演技术研究”“我国海洋卫星的介绍”“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预研”“海洋细菌丰度的卫星遥感估算初探”“基于卫星遥感的气候变暖海洋生态效应”“南海海洋环境卫星遥感应用研究课题进展”“卫星资料在海洋环境预报中的应用与评估”“海洋光学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为题作学术报告。与会者就国产卫星的发展现状、海洋卫星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未来海洋卫星的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交流。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海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 与工程研究所共建深海科学与技术联盟 3月27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在广州签署共建深海科学与技术联盟框架合作协议。广海局党委书记张光学、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中科院深海所所长丁抗代表三方签约。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清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按照协议,三方将本着“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各自在“深钻、深潜、深网”等方面的优势,在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和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有力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围绕年合作内容和“十四五”合作计划等,广海局、同济大学、中科院深海所进行了进一步讨论落实,一致认为要找准合作发力点,发挥三家单位特长,围绕国家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与前沿科学问题,在深海海底钻探的新技术研发、全球洋底深部探测、中国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航次建议书推进和深海科普与人才联合培养等四个方面进行合作,并初步落实了时间表。 来源:广海局 GDI智库发布“广州企业创新TOP50榜()”, 广东海洋协会多个会员入选 3月17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广州企业创新TOP50榜()”,榜单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广州年—年发明总量不少于50件的企业,从发明总量、专利授权率、全球化、影响力和成长性5个维度进行评价,为更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提供科学、专业的评价参照。 我会会员广船国际、中国能建广东院、海格通信共同荣登榜单。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重要海洋新闻“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3月13日,新华社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来源:澎湃在线 自然资源部发布《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月31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下降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9%、33.4%和61.7%。 《公报》指出,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门坚决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海洋经济领域“六稳”“六保”工作,我国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收缩、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除滨海旅游业受疫情较大冲击外,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大部分海洋产业稳步回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势头已露端倪。 来源:中国日报 国内首部海上风电升压站规范发布 3月17日,国家能源集团编制的《海上升压站钢结构设计、建造与安装规范》由中国电机工程协会正式发布实施,成为国内首部海上升压站综合类规范。在编写过程中,该公司广泛调研国内外海上升压站工程项目,借鉴海洋工程行业的相关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44项,征求专家意见百余条,先后通过形式审查、必要性审查、过程进展检查、多轮专家评审,最终顺利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的评审并发布。该规范的发布,对指导海上升压站建设施工、提升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 海上风电领域国际专家委员会成立 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以线上方式召开中国繁荣基金“降低海上风电部署成本的改进实践准则”项目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来自自然资源部和英国驻华使馆、英国国际贸易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多名国内外海上风电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上,中国繁荣基金“降低海上风电部署成本的改进实践准则”项目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龙源电力有限公司、中广核新能源公司、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机构和知名风电企业的16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为相关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性意见,持续推进中英两国在海上能源领域技术合作,为海上风电领域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我国北方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 3月24日,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承建的华能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IV1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北方海域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IV1项目位于辽宁省庄河市石城岛东侧海域,平均水深30米,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35.2公里,规划面积55.8平方公里。项目装机容量为兆瓦,总投资59.6亿元,计划安装25台6.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和26台7.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并建设一座上部模块钢结构重量超吨的千伏海上升压站。至此,中国铁建在大连庄河海域海上风电在建项目规模达到兆瓦。 该项目由华能集团东北公司投资建设,是继华能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Ⅱ(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后,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在辽宁实施的又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中国铁建首个海上风电EPC总承包项目。 来源:海上风电 “南海生态环境科学考察U1航次”顺利起航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海生态环境权益综合研究”项目团队组织的“南海生态环境科学考察U1航次”启航仪式在广州新洲码头举行。本航次搭载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科考船,赴南海西南海域进行南海生态环境、地质结构、海气相互作用等探测调查,以了解南海陆缘地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航次同时联合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和中科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 来源:人民网 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发布 3月19日,全球权威海洋生物学数据库《世界海洋生物目录》发布了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目录。其中,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团队发表的深海海星新物种AstroliruspatrickiZhangZhou,XiaoWang,(中文名又称“派大星”背板海星)入选了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名单。这是首次由我国大陆科学家命名并发表的海洋生物物种入选该名单。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由全球海洋科学家提名,从年新发现的近种海洋新物种中选出了10个最具特色、最为惊奇的新物种,包括形似外星人E.T.的深海海绵、生活在鳐鱼鼻孔中的桡足类、具有重要进化地位的水熊以及善于伪装的尖尾海龙等。这些新物种在生态学、遗传与进化、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船舶集团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2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出席签约仪式。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杜刚,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双方深度合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化能力,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共同提升装备研发和保障水平,实现互补双赢。 双方表示,中国船舶集团与清华大学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双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大举措。双方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交流对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在动力能源技术、工业软件、信息电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更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携手提升我国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努力打造校企合作典范,共同为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船海装备网 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潜入世界海洋最深处 近日,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李铁风教授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一款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首次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游动。相关论文发布在世界知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封面文章。研究率先提出机电系统软-硬共融的压力适应原理,成功研制了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海自带能源软体人工肌肉驱控和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游动。这种环境自适应的仿生软体机器人和智能系统,将为深海探索科考、环境监测与资源勘探提供解决方案,为复杂环境与任务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设计提供新思路。该成果的论文审稿人认为,该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深海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推荐阅读: 海洋资讯() 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将投放个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安“新家” 海洋资讯() “海牛Ⅱ号”海试成功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 海洋资讯() 米!中国海牛Ⅱ号创造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新世界纪录 广东海洋协会原文地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dx/9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外最最最奇葩的专业是黑客学黄片学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