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稀,或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酸臭味。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排便时腹痛、下坠、肛门灼痛等。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具不同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临床过程,那么腹泻有什么特点?腹泻有哪些特别的表现呢?

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A、胃肠道症状表现: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B、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表现: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脱水。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尽相同,可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多见。

出现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末梢循环的改变。

注意:重型腹泻时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离子紊乱,表现为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碱中毒等。

腹泻时还可合并低钙和低镁血症: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体内钙镁减少,此症在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

但是脱水、酸中毒时由于血液浓缩离子钙增多等原因,不出现低钙的症状,待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则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抽搐和惊厥)。

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患儿输液后出现震颤、抽搐,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重型腹泻来势凶猛,如果我们日常出医院以免延误病情。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

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及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有的患儿可表现为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

大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病毒较难分离,有条件者可直接用电镜检测病毒,或PCR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病毒抗原。临床常用ELISA法或胶体金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2.诺如病毒性肠炎:

全年散发,无明显季节性,暴发易见冬季和冬春季(11月至下年2月)。该病毒是集体机构急性暴发性胃肠炎首要致病原,发生NoVs感染最常见的场所是餐馆,托幼机构,其次还有学校、家庭等地点,潜伏期1~2天,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多为阵发痉挛性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肌痛等。可有呼吸道症状。吐泻频繁者,可脱水及酸中毒、低钾。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3天。

3.肠腺病毒肠炎:

本病全年均可感染,以夏季稍多见。

常侵犯2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3~10天。

以水样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半数患儿伴有脱水和酸中毒。

病程长,可达14天。粪便排病毒可持续1~2周。周围血象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4.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本病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5~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季节。潜伏期1~2天。

起病较缓,大便次数每日可达5~10次,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发霉臭味和较多黏液。

镜检有少量白细胞,偶有脓细胞。常伴呕吐,多数患者无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重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脱水表现及代谢性酸中毒;病程7~14天。

5.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

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3~7天,亦可较长。

6.侵袭性细菌(包括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杆菌等)引起的肠炎:

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潜伏期长短不等,常引起志贺杆菌性痢疾样病变。

根据病原菌侵袭的肠段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甚至可以发生热惊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

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其中空肠弯曲菌常侵犯空肠和回肠,有脓血便,腹痛甚剧烈,易误诊为阑尾炎,亦可并发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

另有研究表明,吉兰-巴雷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

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结肿大,亦可产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可与阑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颈淋巴结炎。

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有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新生儿多为败血症型,常引起暴发流行。可排深绿色黏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

7.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8.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病程与症状常与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有时继发于慢性疾病的基础上。

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不同程度中毒症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发生休克。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由艰难梭菌引起。除万古霉素和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

可在用药1周内或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

亦见于外科手术后,或患有肠梗阻、肠套叠、巨结肠等病的体弱患者。此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致病,表现为腹泻,轻症大便每日数次,停用抗生素后很快痊愈。

重症频泻,黄绿色水样便,可有假膜排出,为坏死毒素致肠黏膜坏死所形成的伪膜。

黏膜下出血可引起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对可疑病例可行结肠镜检查。

大便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协助确诊。

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

常并发于其他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

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如芽胞数量不多,应进一步以沙氏培养基作真菌培养确诊。

以上向大家介绍的急性腹泻的最常见的症状,每型腹泻都有各自的特点,这里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及碱中毒都是应当值得我们注意的。

作者:长春朝阳区红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莹

编辑:寸心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村医之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c/1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