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战AI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重磅
(首先,对最近两个月没有很好运营和维护订阅号表示歉意,原因很简单——咨询业务实在太忙了。给大家道歉!明年我们会重新启动高价值内容分享!另外,很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昨天上午发表之后,文章中预测的百度有和手机厂商合作的需求——进而预测的是华为,但是下午就爆出了百度和小米合作的新闻。预测不准确,但趋势确实是这样!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再次感谢大家支持!) AI还没有真正颠覆我们的生活,但AI让人类对文明的争论走到十字路口。 抽象看:一方面基于硅元素的“硅基”文明,正在通过计算力升级互联网,塑造人类超级智能最高权力决策系统,并试图创造智能化独立个体;另一方面被广泛忽略的是——基于碳元素的“碳基”文明,在生物和基因领域势如破竹的突破,试图帮助人类增强能力和修补缺陷,缔造更加完美的自己。“硅基”文明向“碳基”文明学习机制,“碳基”文明努力从“硅基”文明寻找动力。这个十字路口的核心追问是:人类究竟应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自身的科技能力? 宏观看,科技精英牵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价值观,重构文明。国家层面,中国政府年将人工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美国白宫年就发布了一份名为《时刻准备着: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PreparingfortheFutur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研究报告,两国都清晰的认为AI是下一个时代科技制高点。美国谷歌、亚马逊、苹果、脸谱(Facebook)等公司无一例外的用人工智能升级业务和重塑公司,中国以华为为首的技术巨头不仅通过“端管云芯”(终端设备、通讯管道、云端计算和芯片智能)全方位的占领世界性制高点,也包括BAT、联想、TCL等全球化产业集团对AI毫无例外的大手笔投资,对于他们来讲——AI时代是重塑竞争力的重要窗口期,他们渴望一张通向产业未来的门票,新的门票也是对过去的救赎。 和互联网时代不同,大家笃定的认为:这张门票更少的公司可以拥有。 微观角度,公众既有对新时代的期盼,也有对“硅基”文明新科技的恐惧。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媒体选择了技术精英的学术科普作为突破口,一时间“自学习”、“算法”、“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概念涌入了普通人的认知,加上马斯克等国内外科技明星宗教末日般的演绎,和诸多创业公司“人间天国”般的描绘,对比蒸汽机、计算机、互联网带给人类的冲击,AI效应注定冲击更大,层面更广,立意更深。 本文周掌柜战略思想咨询团队将从产业的角度解构AI,我们尽量回避宏观叙事对技术的夸大和情绪化的牵引,通过对华为、BAT、谷歌、微软等公司的顶级科学家的访谈和研究,力求从技术哲学和战略思想层面勾画AI时代的全球产业格局、竞争本质和人文影响。 AI端智能崛起 应该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两位技术决策者是余承东和李彦宏,我们先从他们的战略选择谈起。 余承东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是华为手机业务核心技术商业化的投资者和决策者,同时他被公众广泛忽略的一个角色是“技术创新架构师”,曾经作为华为无线业务的负责人,他主导的分布式基站、SingRAN的颠覆式创新,带领无线业务形成了全球性的竞争力。在AI方面,“聚焦领先别人几条街”的技术是他和华为高层一直追求和提倡的,而围绕“端管云芯”的AI开放生态平台被赋予极高的战略地位,并由此提出MobileAI战略(移动AI战略)。 李彦宏在公众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于技术专家的财富神话和AI时代坚定的领导力,但近些年,公众对百度的道德批判掩盖了其对技术趋势判断的专家能力,面对AI时代他“激流勇退”引入陆奇,本身也是回归技术投资者和决策者的一种努力。正如他所言:“在90年代美国读硕士期间最感兴趣的就是人工智能课程”,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李更多强调AI的跨界应用、平台化商业模式的打造。他认为:互联网是前菜,AI是主菜。百度要完成“连接信息”到“唤醒万物”的转变成为“AI企业”。 商界大佬都蓄势待发。但坦率的讲,对于AI这样大跨度多维度的系统性创新,完全不懂技术的管理者很难独立做出系统性判断。余承东和李彦宏的独特技术背景,客观上确实让华为和百度分别占据中国AI领域硬件和软件两个制高点。 从余承东的视角所见华为的AI战略焦点是MobileAI包括Ondevice(设备端)和CouldAI(云端)两个基点,他的看法是:AI赋予了智能手机更加自然交互历史性的奇迹,通过重塑所有智能设备的交互模式,人类的视觉、听觉、知觉和传感器的硬件交互,不仅可以提高用户信息服务的获取效率,也让设备从辅助性决策角度升级为超越“手机通讯”本身的超级智慧终端(个人助理、数字分身),这是拥有硬件基因的华为下一个全球性的战略制高点。 从李彦宏的视角看AI则是对BAT互联网格局的重塑,不仅百度搜索的天然“自学习”智能属性,也包括百度“AI平台”在“百度大脑”和“百度云”的双战略上获得了重塑开发者生态的历史性机遇。李彦宏多次在访谈中谈到“跨界整合”,这体现了以百度为代表的BAT超级巨头看重的是“后互联网”时代的战略性空间(详见年专栏文章《互联网终结,人机智能崛起》)。 总结起来:以华为为代表的AI战略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坚持客户主体性和用户主体性,“客户主体性”就是帮助运营商等合作伙伴赋能AI,而“用户主体性”就是帮助手机消费者拥有智慧型体验。而以百度为代表的AI战略更多倾向于云端超级智能对客户和用户的场景化渗透和掌控。更精确的表达是:BAT的AI战略简单说是“AI的基础设施”,全场景渗透;华为的战略是“基础设施的AI”,使能业务。以上对比说明AI的创新应用在科技巨头层面已经出现战略选择的明显差异,或者叫“分歧”。 理性的一面,马化腾表示:最值得腾讯大手笔投资的就是AI、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未来所有企业基本的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感性的一面,马云说:人类有智慧,机器有智能,动物有本能。人有信仰,人有爱,人有关怀,人有价值观,人有使命感,而机器不可能拥有这些。 但客观讲,AI业务对于这些中国科技巨头来看,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华丽和从容。腾讯的一位高管私下承认:“AI首先是挑战腾讯传统业务,现在远远没到挑战别人的阶段。通过服务‘+AI’的方式推动自我革命是当务之急,其次才是AI能力生态化分享”。这个评价非常中肯,腾讯和阿里共同的弱点就是科技金融投资的强势弱化了自身科技产业创新能力。 华为负责AI的技术专家Felix的看法从科技巨头的角度也很有代表性:“从2B的视角看,AI商业化的门槛非常高,壁垒主要来自于垂直行业本身而非技术,大公司对于数据、算法、商业模式的立体壁垒并不是创业团队可以简单超越的;2C的层面,大公司会将AI能力越做越简单,并不断开放出来,其中将释放出大量生态化应用的场景支持中小公司创业,但是目前很多另起炉灶的中小型创新未来都可能淹没在科技巨头的新生态里。” 放大以上中国科技公司的共性和分歧,加入美国科技公司做全球性对比,我们有更多发现。如图1:AI全球竞争生态,基于上述的目的,不同公司有着不同的战略布局路径,我们主要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谷歌、华为、亚马逊、微软和百度这五家公司: 谷歌:谷歌的AI战略围绕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的开源展开,延续了Android时代的开放战略,谷歌的战略思想依然是用“草根开发者”和“草根应用”提供的数据喂养谷歌智能,构建新时代的超级平台。谷歌2B的战略还是以云服务为主,这方面回避了与亚马逊、微软的正面竞争。但亚马逊和微软对AI的C端价值拥有共同认知,在亚马逊的MXNet平台和微软的CognitiveToolkit平台都无法正面与谷歌竞争的前提下,双方选择了合作开发Gluon平台,并兼容各自系统。这种抱团取暖本身就说明了美国公司对各自能力边界的理性判断。年10月份,谷歌开始在中国大力推广AI学习系统TensorFlow,首先纳入的目标用户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可见其“AI生态创建者”的决心,谷歌也最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全球领导者。不过谷歌的弱点是中国市场对其的“数据化隔离”可能让其失去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市场; 华为:华为在AI战略上的投资,其实最早追溯到年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最初是围绕数据洪峰对ICT行业冲击所需做的技术储备,诺亚方舟实验室年6月的正式成立,应该算华为正式投入AI基础研究的最鲜明信号。而且延续华为持续保持开放合作,产品解决方案上,对于ASR语音识别选择和科大讯飞合作,对于智能翻译在Mate10上选择与微软Translator进行合作。而余承东为代表的华为技术领导者锁定的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麒麟人工智能芯片的底层创新以及基于“端智能”的MobileAI平台化开放解决方案。由此,华为延续了在运营商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想,如图,在拥有中央智能、管道智能、AI设备、AI芯片的同时,依然“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选择与AI领导者公司合作,为AI中小创业者提供平台,开创了一种升级版的竞合关系。而2B领域,针对下一阶段人工智能的部署,任正非年对GTS(全球技术支撑部门)讲话说的非常清楚,核心观点是:第一,改变公司内部作业模式,改善管理;第二,投资完善AI平台;第三,降低成本,解决客户痛点。但华为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更加高效的让端智能牵引整体AI能力提升,这需要大象学会跳舞; 亚马逊:客观讲,亚马逊的MXNet平台其实在主战场已经边缘化了,Eco智能音响即使作为成功的AI产品已经有了1万多个Skills(技能),但真正成功获得AI化能力的目前或许只有听音乐、查天气和设置日历这些简单应用。国内跟风亚马逊音箱的创业公司大有人在,大家都期望智能音箱成为家庭场景的AI入口,但产品承载力可能面临挑战,Echo在技术上和Siri及Googleassistant并没有跨代创新优势,对于语音入口成熟的时间窗口和技术要求目前看过于乐观了,甚至智能音箱的入口属性远远低于科大讯飞的语音能力; 微软:目前微软的云服务在企业级市场势头非常好,微软也正式凭借云战略的成功,从软件优势的削减中获取了新的增长点。所以微软非常希望AI能成为云战略的使能器,扩大和锁定企业级业务的竞争优势。这方面反而微软企业级业务对标的IBM“认知计算”目前拥有明显的战略瓶颈,应该说IBM的Watson目前只有DeepQA(深度问答)的能力,既不具备深刻平台智能也不具备应用突破的可能性。导致在IBM在AI时代技术积累瓶颈非常明显,微软的AI和云战略很有可能彻底洗掉IBM的企业级市场,这也是微软与亚马逊在C端AI平台合作的原因,其主要战略方向还是2B的核心优势的延续; 百度:百度战略决心、技术储备、应用平台、可扩展性应用都是中国AI企业中最有进攻性的。在中国的平台型AI研发中,百度是毋庸置疑走在前沿。但是百度的弱点也很明显,第一是GMS(accountsystemandservice账号系统及服务)能力很弱,这也是百度搜索业务根本性顽疾,一直没有有效解决过,这直接导致了百度AI的生态粘性和应用效率不够。目前李彦宏和陆奇希望走微软的路,但其PaddlePaddle学习平台对于开发者的应用指向性目前并不明显,其有对标谷歌的能力和意愿,能有效依附于目前哪些既有核心竞争力形成突破还是值得观望的。如果百度不能成功的将AI能力平台化,那可能最好的战略选择就是和华为这样的硬件巨头深度合作,像微软和亚马逊一样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BAT中的腾讯和阿里其实从能力上讲,在AI开放平台上肯定逊于百度,但腾讯的9亿活跃用户和GMS服务是最可能的AI突破口,主战场应该还是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jp/9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知道吗日经收购了英国金融时报
- 下一篇文章: 聚焦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