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

查理二世被英国人称作“欢乐王”(MerrieMonarch)。

他身高六英尺(1.83米),性格外向、举止文雅、脾气随和、说话幽默、喜爱社交,尤其喜欢寻欢作乐(比如逛妓院和赛马,当代许多赛马规则来源于他)。

在他登基后,被克伦威尔政权查封的戏院、赛马场、妓院、酒馆重新开张,教堂廊台再度设置半圆形的贵宾席,人民又像以前那样庆祝节日。伦敦市民经常看到,查理二世带着和他一样有名的猎犬在公园里遛狗,有时候还会停下来与民众平易近人地聊聊天。

查理二世在遛狗

骑士查理王猎犬

(查理二世养的就是这种宠物犬,养宠物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恐怕也是来源于他)

查理二世的诸般奢侈爱好中,值得一提的是饮茶。

年,一直致力于引领英国时尚消费潮流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本着“对王室的一片赤诚”,千里迢迢地从亚洲运来一小罐神秘的“东方树叶”,查理二世品尝后赞不绝口。年,东印度公司又向宫廷运来更多的茶叶,英国宫廷中品茗的风气自此开始。上流社会则竞相模仿宫廷,从此以后饮茶成风。

知道英国人为啥喜欢查理二世了吧?他崇尚消费主义,善于作秀,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带货王!

商人们想推出任何新产品,找国王做广告准没错!查理二世带动英国人养成了崇尚消费的观念,极大拉动了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也算是对英国崛起做出了贡献。

英国人饮茶的风气来源于查理二世

但是,当时茶叶价格极为昂贵,1磅茶叶价值3英镑,只有上层人士才消费得起。也正因为如此,饮茶虽然饱受追捧,但茶叶消费量并不高,当时英国人喝茶估计跟现在中国人喝顶级的法国红酒一样,都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真正的富豪权贵才享用得起。

直到年,东印度公司的董事还在诉苦说,来自中国的茶叶销售状况不佳。但是东印度公司一直坚信茶叶能为公司创造巨额利润,不断致力于宣传茶叶“无所不能”的作用,用今天的观点看,都是一些涉嫌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的浮夸之词。

在舆论的洗脑之下,英国老百姓对饮茶这种“高雅的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心驰神往,到十八世纪中后期,茶叶关税大幅降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遍消费品,茶叶消费量不断攀升,而东印度公司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茶叶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但直到十九世纪,饮茶在欧洲仍然是身份的象征。

法国作家小仲马(年-年)的一句“反鸡汤”更是劈碎无数小资的玻璃心:“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你还算什么贵族?”

之所以特地提及茶叶贸易,是因为该商品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美国独立和中国鸦片战争都和它直接相关。

波士顿倾茶事件(年)

查理二世身边也是跟他一样放荡不羁的臣子。例如,他的宠臣罗切斯特伯爵第二约翰·威尔默,是当时著名的浪荡子,给不少人戴过绿帽,还向若干贵妇求爱。他不但不分场合地大讲露骨笑话,还撰写淫秽诗篇,嘲讽国王及宫廷贵族的淫乱。他曾经将国王查理二世哄骗到妓院中,把身无分文而且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国王丢在那里。约翰·威尔默开创了英国讽刺诗的先河,也是最有独创性和影响的诗人之一,还是一名双性恋者,最终于年死于梅毒,年仅33岁。

查理二世的王后是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萨的凯瑟琳,终身未育,不过查理二世是一个多子多孙的人,他找了至少17个情妇,生了至少15个私生子,并给其中大多数封了爵位。

查理二世为自己的淫荡开脱的名言是:“朕敬畏神,朕为寻乐稍稍出轨,想来上帝不至于为难朕吧。”

王后不育与查理二世应该有很大关系,他把自己的情妇芭芭拉·维利而斯给王后当宫廷女官,还封她为卡斯尔梅恩女伯爵,把心高气傲的葡萄牙公主简直气得要吐血,据说有一次气得王后鼻孔出血,昏迷过去。

查理二世还将被英国老百姓骂作“新教婊子”的另一位情妇内尔·格温纳(NellGwyn)入宫中,这位情妇据说是查理二世的真爱,他临死前留下的遗言中一句是:“别让可怜的内尔饿着。”(Don’tletpoorNellystarve)

查理二世情妇内尔·格温纳

宫中侍卫伊夫林这样记录查理二世的荒淫放荡的宫廷:“奢侈、亵渎、纵欲得无法无天。国王与三五名情妇打情骂俏时,指派法国俏少年于雕梁栋榭的长廊吟诵情歌助兴。宫廷另一边的圆台前,二十多位大臣正起劲地耍牌,他们面前至少堆了二千枚金币。”

与亨利八世处心积虑生下王室继承人不同,查理二世仿佛特意不要有继承人。

查理二世估计是早就看开了:英国国王就是受人摆布的提线木偶,一辈子身不由己没什么自由,更憋屈的是还没什么权力。为了子孙后代着想,还是让他们当私生子吧,说不定还有掌握权力的可能。

英国王室生一堆私生子,然后让私生子成为军政要员,成为此后的传统,例如,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就是王室私生子的后代。

查理二世淫乱的宫廷,使得摆脱了清教徒严厉专政的英国人感到轻松,共和国时期通奸都要被处死,现在国王带头包小三,于是上行下效,社会风气迅速堕落。守身如玉的情操遭到嘲弄,戴绿帽和通奸成了时尚,那个时代又没什么避孕措施,在几十年之后,私生子泛滥成了英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国王的私生子倒是问题不大,再多也养得起,其他人就不行了,由于私生子的泛滥,伦敦路边经常看到刚出生被抛弃的婴儿尸体,也有人将婴儿送到政府开设的济贫院,但是没有专门的养育措施,基本百分百死亡。这种现象泛滥到令有识之士无法忍受,最终有人在年出资设立了第一家公益性的育婴院,专门收留被抛弃的婴儿。

由于人手和条件有限,送到育婴院的婴儿死亡率仍然很高,甚至超过50%,但是毕竟有活下来的希望。后来育婴院越来越多,条件也越来越好,死亡率也就慢慢降下来了。

这些孤儿从小接受各种使用技能的教育,长大后男的一般都参加皇家海军,女的则成为护士兵,成为日后大英帝国征战天下的中坚力量。

查理二世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甚至在他还没正式加冕的年,他听说有一个团体喜欢聚在一起讨论科学,这些人包括约翰·威尔金斯(JohnWilkins)、乔纳森·戈达德(JonathanGoddard)、罗伯特·胡克、克里斯多佛·雷恩、威廉·配第和罗伯特·波义耳,他授予他们皇家特许状,正式成立皇家科学学会,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引擎由此诞生。

不过,查理二世成立皇家科学学会的最初动机十分可疑,因为他授予特许状之后,非常热心地给这些科学家们写信,在信中就关于男性勃起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普遍问题”请教意见。科学家们收到此信估计都是满头黑线。

查理二世真正需要的是印度神油,他是问错人了,要是去问东印度公司,说不定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英国皇家学会

从上面的事迹来看,查理二世就是一个不正经的非主流国王,他其实也做过很正经的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英国的宗教宽容,但是却没有达到目的。

查理二世希望英国从宗教狂热中冷静下来,按照他的想法,大家何必为了将来是否能上天堂而烦恼呢,吃好喝好玩好,好好抓住今世的幸福多好!用今天的话说,查理二世宁愿抓住“小确幸”,也不愿意为了来世啊,救赎啊等沉重的话题烦心,这可能也跟他前半生的坎坷经历有关,经历过生离死别,看破世间冷暖,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他曾经对饱受歧视迫害的贵格会的人说:“只要你们安静地生活,你们就不会由于自己的观点和宗教信仰而受迫害,这方面你们有国王的话作为保证。”

但是,国王信誓旦旦的许诺没有成真,因为国会不同意国王的信仰自由的主张。这届国会维持了十八年,是英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届,被称作“保王派国会”,更恰当地说,是领取退休金者组成的国会,因为成员都是一群老态龙钟的老头子。

它从诞生之日起,从口头上拥护国王,将一切荣誉归于国王,但实际上是把一切黑锅甩给国王,并不想受国王的统治。

克拉伦登伯爵爱德华·海德(就是跟着查理二世一起流亡的大臣,伦敦的海德公园就是以他命名)主持起草了《克拉伦登法典》,并在年颁布,重申了圣公会的正统地位,为劳德大主教平反,强迫教士接受国教圣公会的祈祷书,其中五分之一约两千人拒不服从,被剥夺了俸禄。

年颁布《非法宗教集会法》禁止免职的牧师在他们的教区内传教。年制定《五里法》,禁止这些教士走进“他们传教过或生活过的任何城镇、自治市、教区或其他地方”的五英里范围之内。这种宗教不宽容政策,使得除了圣公会之外的其他派别纷纷出走北美。

爱德华·海德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谁敢反对圣公会,我要他好看!)

对于英国来说,北美殖民地就相当于一个排异的场所。曾经在国内长期内斗并造成内战的不同政治派别中,极端左翼(清教徒、贵格会成员)和极端右翼分子(顽固天主教徒、强硬保王分子)在国内受到压制后,都把北美作为归宿,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观点比较中庸的圣公会教徒。

通过这种方式,始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英国政治斗争,终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英国人可以实现统一思想奔小康了。

在以后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在德国、法国或其他欧洲大陆国家找到极端左翼或极端右翼,但是在英国本土居民中很难找到极端观点的拥护者,也正是来源于此。

让许多国内公知津津乐道的英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宽容与妥协,并不是英国人天生比其他国家更宽容,一是查理二世在自知是傀儡的情况下,处处做人留一线,留待日后好相见,二是存在海外殖民地这个“减压阀”。

随着查理二世的复辟,北美各殖民地的前任政府也随之复辟。在弗吉尼亚,被废黜的威廉·伯克利又成为了总督。新英格兰清教徒一度曾十分担心会遭到报复,但是他们的恐惧并没有变为现实,以宽容著称的查理二世不打算对新英格兰进行干涉。

年,马萨诸塞得到了新的王室特许状,康涅狄格和罗德岛也分别于年和年得到了新的王室特许状,且三地均得以维持自治形式。普利茅斯虽然没有得到特许状,但是查理政府也没对其干涉,仍然保持原样。

年之后,一度停滞的移民活动迎来的新的高潮,保王党在国内的土地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查理二世找到了解决途径:去北美册封他们!

对他来说,连英格兰都是意外得来的,都是身外之物,不过好歹是祖宗的产业,不可随便送人;北美就不一样了,反正都是白捡的,不送白不送。

在此后十二年间,英国征服了新尼德兰,在中部地区建立四大新殖民地: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和特拉华。这些新殖民地无一例外都被国王赐封为私人领地,这些人要么是效忠国王的人,要么是助其复辟之士,或者国王的恩人。

例如,年,国王将卡罗来纳封给八个有功之臣,这八个人成为卡罗来纳的领主。通过这种方式,查理二世成功地在不触怒既得利益者的前提下,化解了保王党人被剥夺土地的不满,但副作用是将大批支持王室传统的力量发配到了北美,使得国内留下的大都是反对君主体制的人。

新阿姆斯特丹是新尼德兰殖民地的首府,是北美当时民族最为多元化最为自由的殖民地,居民有瑞典人、挪威人、西班牙人、犹太人、自由黑人、德国人、英国人、芬兰人和荷兰人。他们十分珍惜他们的自由,联合抵制荷兰殖民地总督。约克公爵作为英国海军最高统帅和非洲贸易的投资者,曾在非洲多次袭击过荷兰船只和堡垒,对荷兰人的脾性了如指掌。他认为可以轻易征服新尼德兰,于是查理二世将该地赐予约克公爵,准许他组建部队发动侵略。

约克公爵的估计完全正确,年,当英国舰队袭来,总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跺着他的假木腿,号召居民团结起来抵抗英国人侵略时,居民们毫不理会。

于是,新阿姆斯特丹一枪不发地宣告投降,被改名为纽约(新约克),新尼德兰的政治原则也被记载在《投降条约》中移交到英国殖民者手中。该条约为纽约提供了其他殖民地无法比拟的权利保障,不仅支持自由贸易,崇尚宗教信仰自由,还尊重当地的政治代表权。这些条款在年被收入《纽约市宪章》,成为属于纽约的自由大宪章。

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

(今天的曼哈顿,殖民地边界“Wallstreet”都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华尔街)

如果说纽约的自由,是基于世俗利益的自由,那么宾夕法尼亚则是更加理想化的自由乐土。

威廉·佩恩(WilliamPenn年10月—年)的父亲老威廉·佩恩是英国海军将领,老佩恩一直为国会和克伦威尔效力,但是心向国王,年曾企图率舰队投靠查理二世但被挫败,后来在查理二世复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小佩恩却十分叛逆,在18岁时拒绝接受英国国教的教规而被牛津大学除名。23岁那年,他皈依了贵格会,小佩恩曾因公开阐述自己的信念而四次被投送到伦敦塔中。

年在父亲去世后,小佩恩继承了家族财产并时常出入宫廷,以图说服国王查理二世接受宗教自由。查理二世被小佩恩唐僧般的说教弄得不胜其烦,他本人又欠了佩恩家族一大笔钱(英镑),在年,将北美中部一块如同英格兰大小的土地赐给了小佩恩,这就是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英文:CommonwealthofPennsylvania,意译为:佩恩家林地的联邦)。

小佩恩设想,这个完美的殖民地应该成为一切遭受迫害人士的避风港和远离专制的避难所。小佩恩热忱邀请更多来自不同宗教和国家背景的人来到他森林茂密的殖民地,并保证他的政府绝不凌驾公民意志之上,甚至不要求服兵役。

年开始,贵格会的成员大批来到宾夕法尼亚,成为宾州的骨干,同时这里也吸引了来自荷兰、芬兰和瑞典的移民。小佩恩是极少数尊重当地土著居民的政治领袖,与殖民地内的特拉华部落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写给部落酋长的信中,小佩恩承诺将与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们的土地权利,保护自由贸易等。小佩恩甚至不怕麻烦地学习印第安人的语言。

有大约50年的时间里,移民者与印第安人和睦相处,有时贵格会农民外出时,甚至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印第安人代为照看,其互信程度之高不得不让人感叹,乌托邦一般的爱与和平真的在这里一度实现了。

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一切对原住民来说还是然并卵,如今宾州一千二百万人口中,印第安人的比例仅为0.3%而已。

小佩恩与印第安人签订安全条约

小佩恩在宾夕法尼亚的民主、开放和宽容的殖民政策,成为北美大陆最特立独行的“另类”。原先的民主标杆罗德岛,在罗杰·威廉斯死后已经蜕变为黑奴贸易的集散地,成为罪恶的渊薮。小佩恩的和平主义也吸引了大批逃难的印第安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此外还有来自德国、爱尔兰—苏格兰的移民。

年时,宾夕法尼亚殖民地首府费城的人口已经超过纽约,数十年后将成为全美最大的城市和独立宣言的签署地。

签署独立宣言

虽然大批异见分子远赴北美,留下来的英国人民也并没有实现大团结,而是继续分裂成两派:托利党(Tory)和辉格党(Whigs)(这两个名称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但是明争暗斗在六十年代已经开始)。

托利党(Tory)继承自保王党,观点保守,维护传统;辉格党则由圆颅党演化而来,该党标榜实行“自由的、开明的原则”,反对君主制,拥护议会制度。虽然两党依然纷争不断,各种卑鄙手段层出不穷,但不管怎么说,这俩党之间的斗争比之前的保王党和圆颅党要缓和多了,可以实现“斗而不破”,再也不会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不过,托利党和辉格党轮番执政,导致英国不仅决策困难,而且经常反复摇摆,表现在殖民地政策上就是时紧时松变幻不定,这为美国的独立提供了温床。英国在这种摇摆中变成帝国,而帝国也在摇摆中走向年的炮火并化为灰烬。

托利党和辉格党争抢王冠

怎么处理克伦威尔费了牛鼻子劲抢到手的港口敦刻尔克,成为查理二世头痛的问题。

敦刻尔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二战时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发生在这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如果想在欧洲大陆上有所作为的话,必须在大陆上有个桥头堡,三百年前爱德华三世夺取又在玛丽一世手中丢掉的加莱港,也是服务于同样的目的。

但是,目前掌权的托利党人没有在欧洲大陆上谋取领土的想法,克伦威尔的支持大陆新教事业的愿景,他们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他们的注意力在大西洋彼岸的“贸易和种植园”,英国为了维持敦刻尔克,需要每年付出十二万英镑,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昂贵的负担。

年,查理二世根据克拉伦登伯爵的建议,将敦刻尔克以40万英镑卖给了法王路易十四。作为反对派的辉格党猛烈抨击这一做法,克拉伦登受到了接受重金贿赂的指责。克拉伦登的府邸被人称为“敦刻尔克公馆”,意指这是用他受贿的钱修的。

敦刻尔克成为法国海盗的老巢,这些法国海盗经常袭击英国的商船,更使得克拉伦登声名狼藉。后来敦刻尔克成为法国重要军港,进一步成为英国本土安全的重要威胁。

卖掉敦刻尔克的同时,英国与荷兰又因为贸易问题引发新一轮战争,并由此引发了北美殖民地的进一步离心。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篇。

(未完待续)

本文为英国史第三部《斯图亚特的魔笛》系列连载,欢迎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limaosi.com/plmsdt/7628.html